□记者 胡敏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这个看似冷门的纪念日,却承载着人类与蚊虫抗争的漫长历史。
1897年的这一天,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证实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这一发现为人类认识和对抗蚊媒疾病奠定了基础。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蚊子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
连日来,广东报告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再次提醒我们:蚊子虽小,危害却大,科学防蚊不可忽视。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一种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名字源自非洲土著语言,意为“弯腰”,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蜷缩身体的症状。虽然病死率不高,但患者可能长期受关节疼痛困扰,甚至影响行动能力。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全球交通便利化,这种原本流行于非洲、南亚的热带病已扩散至欧美和我国南方。广东此次疫情的出现,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两种蚊子同时也是登革热的传播者。它们喜欢湿热环境和在人类居住区繁殖,这意味着,城市环境管理不善、居民防蚊意识不足,都可能助长疫情蔓延。
世界蚊子日并非庆祝蚊子的存在,而是提醒人类:蚊媒疾病仍是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统计,蚊媒传染病每年导致超过70万人死亡。我国监测数据显示,广东每年5~10月的蚊虫活跃期,蚊媒病例数占全年90%以上。
然而,公众对蚊媒疾病的认知仍显不足。许多人认为蚊子叮咬只是小事,顶多起个痒包;或者觉得“热带病”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病毒可能通过感染者或蚊卵跨国传播。
2014年,广东曾暴发登革热疫情,病例数超4万;2016年,寨卡病毒在全球引起恐慌。这些教训告诉我们,蚊子带来的不仅是瘙痒,更可能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面对蚊媒疾病,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措施缺一不可。
个人层面,科学防蚊是关键,清除积水,避免蚊虫滋生;使用驱蚊剂,尤其是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产品;安装纱窗、蚊帐,减少蚊虫接触;穿长袖衣物,减少暴露。
社会层面,政府与社区需加强防控定期灭蚊,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杀;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蚊意识。
蚊子虽小,却能掀起健康风暴。“世界蚊子日”在提醒我们:从个人习惯到公共政策,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真正减少蚊媒疾病的危害。毕竟,人类与蚊子的战争远未结束。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