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真的和健康有关吗?不是说“立秋还热得像蒸笼”?可为什么老人总叮嘱“立秋贴秋膘、早晚添衣”?难道这些老话真的有科学道理?
随着2025年8月7日立秋的到来,朋友圈里又开始刷起“贴秋膘”“迎秋煲汤”的热潮。
不少人一边吃着烧烤火锅,一边调侃“补一补,秋天不生病”。可你知道吗?这个节气背后,藏着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转折点”,特别对中老年人、慢病患者来说,立秋后身体状态常常悄然改变。
这不是迷信,而是医学上真实存在的节令健康管理需求。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在日常坐诊中见过太多“秋天病人扎堆”的现象:有人秋燥咳嗽不止,有人血压突然升高,还有人因为“贴秋膘”吃出高脂血症、痛风发作。
立秋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身体从“阳盛”走向“阴收”的开始——从养阳转为养阴,从外向转为内敛,是调养的关键窗口期。
今年的立秋,恰逢暑热未消、早晚温差开始拉大,气候过渡更显复杂。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7月末8月初《全国气候趋势月报》,虽然已入秋,但未来2周大部分地区仍将维持高温高湿的“秋老虎”状态,这让不少人误以为“还可以放飞自我”。
但是,这恰恰是身体最容易“出事”的时候。
在门诊中,我接诊过一位67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因立秋后夜间贪凉睡觉不盖被子,诱发了清晨血压飙升,差点引发脑卒中。
还有一位中年女士,自认为立秋可以“贴秋膘”,顿顿大鱼大肉,结果一周内胆固醇飙升,痛风复发。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立秋不是开始“放纵”,而是身体需要“收”的时候。
立秋后的“5件事”,你做对了吗?
第一,防秋燥是关键。
立秋后空气湿度下降,天气干燥,最常见的就是咽干、口干、皮肤瘙痒、干咳无痰。
尤其老年人、慢性呼吸道病人(如哮喘、慢阻肺)更容易诱发病情。建议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温水,饮食上多吃润肺食物,如百合、梨、银耳、蜂蜜等。避免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之火。
第二,早晚添衣防受凉。
立秋后昼夜温差开始拉大,尤其是清晨和夜晚,冷空气悄悄来袭。很多人白天着短袖,晚上不加被,极易着凉感冒。
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清晨温差刺激易致血压波动,诱发心梗、脑卒中。建议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特别保护颈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第三,合理“贴秋膘”,别吃出问题。
传统说法“贴秋膘”是因为夏天食欲差、身体虚,需要在秋天补回来。但现代人营养普遍过剩,贴秋膘不等于胡吃海喝。
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血脂升高、肝脏负担加重,增加代谢性疾病风险。建议适度进补,可选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类,搭配蔬菜和粗粮,营养均衡。
第四,情绪养“收”,稳住心理节律。
秋天是“收”的季节,中医讲“秋气应肺,肺主悲”,容易情绪低落、抑郁。现代研究也发现,秋季是情绪障碍高发时段,尤其是老年人和独居人群更容易出现“秋季情绪低落综合征”。
建议规律作息、适量户外运动、保持社交联系,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第五,慢病管理要跟上节气节律。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立秋后往往因气候变化、生活节奏调整出现病情波动。建议加强监测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及时调整用药。
尤其高血压患者,早晚各测一次,记录变化趋势,避免“秋后算账”。
很多人误以为立秋就是“凉快了”,其实“秋老虎”更容易让人掉以轻心。医学研究表明,季节变换期是慢性病最易发作的“危险窗口”。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季节交替,尤其由热转凉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
我曾接诊一位52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初秋时节以为天气转凉可以“吃点好的”,结果连续几天吃了高糖、高脂的食物,再加上晚饭后缺乏运动,导致血糖飙升,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紧急住院。
这类“秋后病”,往往是生活细节忽略导致的。所以,每到立秋,我都会在门诊提醒患者:“现在不是放松,而是调整的关键窗口。”
尤其中老年人群,要特别关注睡眠、饮食、情绪、锻炼四大方面的节律重建。秋天,是身体最需要“慢下来”的时候。
从西医角度看,立秋后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开始逐渐进入“收敛”状态,交感神经活跃度下降,副交感神经增强,这意味着我们也该调整节奏,减少熬夜、暴饮暴食、过度活动。
从生理机制看,这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黄金阶段。
但我们常常违背这一节律,继续高强度工作、熬夜追剧、应酬不断,结果就是——身体的“秋收”计划被打乱,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情绪波动随之而来,秋病也就找上门了。
所以,立秋不是简单的节气,而是身体健康管理的新起点。它提醒我们,该收的收,该养的养,是时候调整节奏、重新规划生活方式了。
作为医生,我希望大家不再把“养生”当成鸡汤,而是真正把它落实在日常细节中。立秋不迷信,养好秋,就是为冬天打下健康基础。
如果你身边有父母、长辈、慢病患者,请一定把这5件事告诉他们。今年的秋天,就从一个“懂养生”的你开始。
你今天立秋做对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秋天养生计划,让更多人受益!也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每一个关心家人健康的人都看到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张金宝, 孙铁民. 秋季气候变化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11): 1255-1259.
[2]国家气候中心. 2025年7月全国气候趋势月报[R]. 中国气象局, 2025.
[3]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