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油茶趁热喝

当清晨的光照亮大地时,勤劳的人们便开始在厨房里忙活新一天的餐食了。在桂林恭城的很多村庄里,你会听到“咚咚咚”的敲打声从厨房里传出来。敲打的频率既不急促也不缓慢,像是训练有素的鼓手在晨起练功。声音持续一会儿,就停下了。很快,响声又从其他的厨房里传来,一阵接一阵。有时,多处的敲打声同时响起,村子成了演奏厅,让人沉浸在别具一格的交响乐里。

这些当地人习以为常的响声,来源于爱喝油茶的人们正在用木槌“打油茶”。

正宗的恭城油茶是极其讲究的,只用当地盛产的原料。恭城一带多山地,山泉和江水绵延不绝,季风气候的阳光和雨露慷慨地把农作物滋养得饱满有光泽。油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生姜和水,辅以蒜、花生米和油。在农村,大多数家庭会种植一些茶树,几行姜,和一菜园的蔬菜,“打油茶”需要的食材能实现自给自足。如果去市场上购买食材,摊主也会热心地告知哪些是本地种植的,哪些是从外地运输来的。要是他不忙,还会和你闲聊几句:“打油茶呀?还是本地的姜打出来的油茶好喝哦。”

厨具和食材是一对姐妹花,“打油茶”还需要厨具三件套。首先要有一口厚实的、有手柄的、边缘带嘴的铁锅,铁锅通常比篮球的直径稍大。这样一口锅,彰显着劳动人民活学活用的智慧,锅厚实耐捶打,手柄易拿握,带嘴好倒流,每一处设计都体现出了简单而具体的实用性。油茶槌是木制的,呈“7”字形。茶叶隔则是用竹篾编成,样子有点像一只盛水的瓢。“打油茶”的三样厨具,在市场上随处可见。赶上圩日(集市开集的日子),还能看见手艺人娴熟地穿插竹篾,让茶叶隔赶上现编现卖。

等到碗里的水把茶叶泡开,“打油茶”就正式开始了。把泡开的茶叶放进铁锅里略微炒干水分,再放入拍过的生姜、蒜、花生米和油,接着炒。我喜欢把“打油茶”当成是森林徒步之旅,越往深处走,景色越迷人。茶的香气来了,姜的香气来了,蒜和花生米的香气也来了。它们不是一股脑儿出现的,大概是懂得守住自己的气势,排着队展示自己的光华。这时,握着木槌的手就要使劲了,把姜和蒜的汁捶出来,把花生米捶碎,把茶叶捶绒。每一次捶打,都让香气更为浓郁,溢满了鼻腔,弥漫到四周。

茶叶捶好了,把开水倒入铁锅里,洒下少许盐。不同食材的色泽揉合进开水里,呈现出一锅黄里带绿的油茶来。在大火的燃烧下,油茶热烈地唱着“咕噜咕噜”的歌。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出现了无意的吞咽动作。那是舌尖感知到了油茶的讯息,想要尝尝它的味道。

轮到茶叶隔登场了,它被稳稳当当地架在茶壶上,接住铁锅倒入的油茶,把渣留给自己,把澄净的油茶交给茶壶。刚出锅的油茶,通常不会被端上桌。恭城油茶有“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的说法。顾名思义,油茶好喝的另一秘诀是把口味浓淡的油茶融合在一起。因此,茶叶隔里的渣仍然是个宝,会被一次次倒回铁锅里,提炼出美味的油茶。

一锅锅油茶把茶壶装满了,倒入碗里,热气腾腾的,油亮油亮的。在冬天,这样一碗油茶下肚,寒冷都被赶走几分。喝油茶也是讲究的,配料不能少。葱花、炒米、麻蛋果是必需品,还有排散、油炸腐竹、酥花生……这些食物被装得满满当当地摆在桌上,随时拿取。只要你喜欢吃,不用担心“不礼貌”,尽管往自己的碗里加。喝油茶时,也可以搭配当地的其他美食一起享用,煎糖糕、煎船上糕,炒水浸粑、炒米粉、蒸三角饺、蒸印子粑……美食品种繁多,而油茶始终是主角,少了会添满,凉了可以加热。

在当地,有些人家一日三餐喝油茶。油茶不仅仅是一份食物,也是一个饮食文化符号。如果是摆酒席,午餐一定是喝油茶,那是主人待客的最高礼节。近年来,人们开创了油茶的新吃法,把油茶作为火锅的汤底,往里面烫自己想吃的菜。可荤可素,烫荤菜可解腻,烫素菜别有一番滋味。

油茶还有另一种吃法,那就是用来泡饭。我小时候,每当下午放学回家,肚子饿了,就会进厨房,生火,把油茶烧热,把米饭泡进油茶里。一口油茶,一口饭,米饭有了油茶的浸润,变得香醇浓厚,像陈年的酒,每一口都让人陶醉。

对了,“恭城油茶”好喝,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一定要趁热喝。(作者:毛琼琴;编辑:杨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美食   油茶   铁锅   茶叶   花生米   香气   茶壶   木槌   好喝   竹篾   厨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