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王洛宾深夜回到家里,被出轨的妻子问:今晚,你住哪儿?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41年初春,王洛宾赶夜路回兰州,推开门,却听到妻子问:“今晚你住哪儿?”

这句看似平静的问话,把两人的婚姻推向了终点,也成了他一生中最痛的回响。

裂痕初现:西北与兰州之间的距离

1938年,在重庆戏剧界一次演出后,王洛宾结识杜明远。

时两人都活跃在抗战文艺前线,一个写歌、演戏,一个跳舞、唱戏,在抗敌剧团里朝夕相处。

王洛宾记歌词、编旋律,杜明远排练舞段、设计表演动作,合作无间,一度被同行称为“最登对的搭档”。

这年冬天,两人登记结婚,住进兰州西关的一座简陋民宅。

家具不多,最多的就是乐器和书稿。

生活虽清贫,但情感浓烈,王洛宾甚至亲自为妻子创作了几支舞曲。

《白塔姑娘》最早的舞段,就为杜明远量身打造。

1939年,西北文工团接到任务,王洛宾被派往青海采风,驻扎西宁,临走前,在厨房的木柜上贴了纸条:“三个月内必归”,但这一走,就是整整九个月。

西宁的条件远超杜明远想象。

高原缺氧、风沙大、食物短缺,每日靠青稞面和牛肉干度日。

西宁又无电、无水、无戏演,杜明远无法继续跳舞,也无剧团可依,她曾三次致信要求回兰州,都无果。

1940年初,杜明远独自离开西宁,返回兰州。

此后近一年,王洛宾只通过他人口中,得知妻子的消息。

信件数次中断,偶尔收到回信,也语气冷淡,只字未提“回来团聚”。

王洛宾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但他把心力全部放在音乐和采风中,在日记中写道:“听藏族姑娘唱情歌时,心中却想到兰州的她。”

夜归兰州:“今晚你住哪儿?”

1941年春,天气回暖,一天,王洛宾在西宁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只有一句:“你太太已另有照顾。”

署名简略,语气含糊,却字字刺骨。

他立即乘驴车前往西宁车站,转乘马车、驿站车队,七天七夜后抵达兰州。

回家的那晚,是清明前夕,夜色浓重,推开门的那一瞬间,他没想到屋里亮着灯,有男人的笑声。

屋内,杜明远正倚着沙发,与一名穿藏式毛袍的男子低声交谈。

见王洛宾进门,没有惊慌,没有解释,只有一句:“今晚你住哪儿?”没有眼神回避,也没有歉意,仿佛那张合影,早已从她心中撕去。

王洛宾没问“他是谁”,也没质问缘由,只是走进卧室,取出自己的被褥、衣物、谱架,装进帆布包。

临出门时,他看了一眼墙上那张合影,伸手揭下,没有撕碎,只塞进怀里。

第二天清晨,《甘肃日报》第四版刊登一则简短启事:“王洛宾与杜明远,婚姻关系即日起解除,互不追究,望周知。”

这一纸声明,成为当时文艺圈的焦点。

有人说杜明远“背信弃义”,也有人指责王洛宾“顾事业不顾家”。

但他拒绝回应,只在笔记中写下八个字:“旧爱既尽,尊严已碎。”

这段裂痕并非一朝形成。

王洛宾在西宁期间确实疏于沟通,杜明远也有自己的孤独与困顿,只是,语言的断裂、空间的拉扯,最终导致信任的瓦解。

多年后,在自传中,王洛宾承认:“若当年三个月内归,或许她未必走远。”但时间已无法倒流。

创作转向:用歌声抵抗沉默

1941年夏,兰州逐渐升温,王洛宾一个人,搬进城南城郊一间小屋,屋外是土墙与杂草,屋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白天外出采风,晚上写歌,连续三个月几乎不说话。

他的朋友李若冰曾来看他,一进门就闻到墙角,堆放牛皮纸谱页,散发出的油墨味。

李若冰

桌上摊着刚写完的五线谱,旋律线条流畅,却显出孤独的刻痕。

那时的王洛宾,已经不再提“杜明远”三个字,仿佛那段三年婚姻,只是草原风中一段飘散的旋律。

《在那遥远的地方》初稿,正是在这段时间完成。

曲调婉转,歌词清透,但懂他的人知道,那不是什么姑娘,是他对爱情的重新编排,是对现实的抵抗。

他不再提“她”,但每一首歌里,都有她的痕迹。

这一时期,他几乎废寝忘食。

白天背着录音机在宁夏、青海、甘肃的山村奔走,晚上手抄乐谱、整理歌词、改写曲调。

带着汉族、藏族、回族等民间旋律的骨架,重新赋词填意,把私密情感折叠进民歌之中。

《半个月亮爬上来》就是在青海门源县,一处清真寺旁创作完成的。

他听到一位维吾尔族少年唱小调,回到住处连夜记谱,填词时却写下“想起我的阿娜尔罕,眼里有泪又有光”。

阿娜尔罕是谁?没有人知道,或许不是谁,只是记忆的化身。

王洛宾开始有意识淡化个人署名,把自己“隐进”旋律里。

他说过:“我要做西北的回音壁,不是主角,只是传声筒”,但越是这样,他的声音越清晰。

到了1943年,他创作数量已超过百首,许多被军中传唱,也被地方文艺队搬上舞台。

不再谈家庭,也不再回应个人传闻,把全部伤痛消化成旋律、节拍和押韵的情感。

外界曾有人质疑,他的作品过于柔情,缺乏斗争性。

他沉默不语,只是低声说:“柔情不是软弱,是能让人撑过一个人的冬天的柴火。”

再婚与晚年:最后的歌,为谁而唱

1944年底,王洛宾在一次西安演出中结识黄玉兰。

她是一名话剧演员,温和寡言,不爱热闹。

两人初识时,她刚刚丧母,眼圈红肿;而他已历经婚姻崩塌,习惯独居。

交往过程不张扬,没有热烈求爱,也没有缠绵情话,只给她送过两样东西:一包民歌手抄本,和一张没有署名的谱纸。

1945年,两人在西安登记结婚,婚礼没有宴席,只有一顿清汤面。

王洛宾说:“这回,我不许自己走远。”

黄玉兰陪他回到兰州,后来辗转迁居西宁、西安,再到北京,一路跟随。

为他抄谱、缝补、做饭,也在他出差采风时照顾孩子。

王洛宾在笔记本边页写下:“她是我写歌时唯一听众”。

《掀起你的盖头来》原曲来自新疆民歌,但歌词是他专为黄玉兰所填——“你让我心中喜欢又忧愁”。

这段婚姻持续六年,直到1951年黄玉兰病逝,她临终前一句话是:“你别停笔。”

这一年,王洛宾从此不再提再婚。

三子由亲戚和朋友帮扶抚养,自己则搬到西宁郊区教音乐,在简陋教室里教孩子拉胡琴、唱民歌。

1979年,他被重新邀请到甘肃省文联担任民歌顾问。

那年他已六十出头,却仍骑自行车入村采风,戴着破旧呢帽、背着录音机、踩着泥泞田埂。

他说:“我要留下的,不是我的歌,是西北的声音。”

到了九十年代,他的歌曲被港台歌手翻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达坂城的姑娘》等接连被唱响。

1992年,他与作家三毛有过一段短暂通信,两人因民歌与文字产生共鸣。

有人曾在机场看见他手里,拿着三毛寄来的书信,反复阅读,但这段关系,因年龄差距与外界舆论无疾而终。

1996年3月14日,他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诊断为胆囊癌。

临终时,让人从床头抽屉中取出一张乐谱副本,用铅笔在上面圈出一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深夜   今晚   家里   妻子   兰州   西宁   民歌   旋律   姑娘   青海   藏族   婚姻   地方   歌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