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北平自古便是中国历史的重镇,金、元、明、清,皆在此建都。
但古人并未因此而盲目乐观,反而指出了在此建都的巨大弊端。
到了新中国建国之际,毛主席在择定首都的问题上也曾有过犹豫。
最终,是一位眼光卓绝的高人,凭借一番透彻分析,帮毛主席下定了决心。
古人对北平的地理位置,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
康熙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就一语道破了北平之利弊。
北平“雄峙东北,关山阻险”,拥有天然屏障,是中原抵御北方民族侵袭的重要门户。
然而,这座城市亦有致命弱点。
顾祖禹指出:“居庸当陵寝之旁,古北在肘腋之下。”
居庸关作为京师北方的重要防线,位置虽然险要,但距离皇帝陵寝、京师城池极近。
防御线设在了“家门口”,没有足够的缓冲地带,一旦失守,京畿立刻告急。
古北口是另一道关口,这里说“肘腋”,就是指胳膊肘和胳肢窝,是最靠近、最脆弱、最危险的地方。
北平距离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过于接近,一旦敌势汹汹南下,防御极为吃力。
而渝关、紫荆关等要隘虽勉力设防,但防线过于单薄,门户一破,便直抵京畿。
用“肩背单寒,藩篱疏薄”八字来形容北平的脆弱,实在是形象又沉重。
历史也已经多次验证,古人的观点并非杞人忧天。
明朝,蒙古势力仍不时南犯,也先太师与俺答汗先后围困北京城,帝都几近易手。
清代虽一度坐拥广袤疆土,但随着西方列强自海上而来,北京再次遭受外敌威胁。
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度攻入北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
因此在晚清之际,许多有识之士痛感北平难守,迁都的呼声很高。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屡次上书,主张迁都西安,以凭借内陆天险、远离外敌锋芒,保障国家安全。
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之时,定都的问题也摆在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面前。
北平,南京,西安,洛阳,开封……
一个个城市在眼前浮现,究竟该选择何地定都?
最初,毛主席一度倾向于将新中国的首都设在东北哈尔滨。
1946年,哈尔滨解放。
在中苏友好的背景下,哈尔滨邻近苏联,可以得到有力支援,安全有保障。
只是世事难料,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不断增兵东北,形势骤然逆转。
毛主席也果断放弃了在哈尔滨建都的设想,将目光投向中原。
而在一番权衡利弊之下,北平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在军事上,毛主席也已着手为定都北平做准备。
平津战役中,他明确指示部队一定要尽力保护这座千年古城。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但“定都”的决定,仍在犹豫之中。
就在毛主席尚有顾虑,犹豫未决的时候,一位“高人”的一番建言,帮助他下定了决心。
这位高人就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重要领导人——王稼祥。
1949年1月,王稼祥到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拜访毛主席。
见到老战友,主席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犹豫:
“历代都城,不外乎西安、开封、南京、北平。我们定在哪里合适?”
王稼祥想了想,首先否定了南京。
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但靠近东南沿海。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在此建都,极易遭受外来威胁。
接着,王稼祥又说起了西安。
西安曾为汉唐帝都,确实地位显赫。
但今日的中国,疆域辽阔,长城都已是腹地了。
而西安过于偏西,在交通、经济方面,很难达到首都的条件。
至于开封、洛阳,王稼祥认为,中原经济的长期萧条和黄河水患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因此难以承担首都重任。
分析至此,毛主席笑着反问道:“那么,你觉得该定哪里呢?”
王稼祥想了想:“是不是定在北平?”
毛主席又问:“你的理由?”
王稼祥接下来的一番剖析,可以说与毛主席是英雄所见略同。
他认为,北平地处华北腹地,连接东北与关内,是战略要冲;
再加上邻近苏联与蒙古,短期无战争之忧;
虽然也靠海,但有渤海守护,两翼又有辽东、胶东半岛拱卫,足以自保;
同时,北平经济发达,文化基础雄厚;
作为明清帝都,人民心理接受度也比较高,有利于政权的迅速巩固。
这番条理分明、见地深远的分析,让毛主席连声称赞。
得益于王稼祥一番颇具战略眼光的分析,毛主席最终坚定了定都北平的想法。
什么原因让新中国放弃定都哈尔滨?人民网
宣布“定都北平”的一次重要会议.北方时报.2019-04-12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