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最近老金看新闻,农夫山泉砸了2842万元扩建冰厂,伊利、蒙牛也在悄悄布局,一块钱成本的冰杯,凭啥让饮品巨头们抢着砸钱?这看似普通的“冷冻水”,藏着怎样的生意经?

如果你常逛全家、罗森这类便利店,一定能发现冰杯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它们大多是半透明的食品级塑料杯,里面冻着整块通透的方冰,售价从3元的迷你杯到10元的大容量款不等。
别小看这简单的组合,它已经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的销量增速,成了饮料行业最猛的“增长引擎”。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里的一组数据更直观,今年6月,饿了么和淘宝闪购平台上,冰杯及相关组合产品的订单量同比涨了260%还多。
这股热潮不止在线下,刷到过不少DIY教程,有人用冰杯泡冷萃咖啡,倒上椰奶就是“便利店版生椰拿铁”,有人把水果捣成泥铺在冰上,加气泡水做成特调果饮,配文“比奶茶店便宜一半,还不踩雷”。
冰杯的走红,本质上是抓住了年轻人消费心态的变化,成品饮料味道固定,用冰杯自己调,想甜想淡全看心情。这种“掌控感”正是关键,冰杯不是成品,更像一个“预留创作空间”的半成品,天然能激发人的动手欲。

就像以前年轻人喜欢拼乐高、做手账,现在调冰杯成了新的“解压方式”,调好拍张照发朋友圈,还能收获一波点赞。
即时零售的发展更是给冰杯添了把火,现在打开外卖软件,点杯奶茶的同时加购一个冰杯,半小时就能送到家。
用外卖冰杯做莫吉托,薄荷叶和青柠提前备好,冰杯一到直接倒酒,比去酒吧省了几十块,这种“即时性”让冰杯从“可选消费品”变成了“高频刚需品”。


冰杯热潮背后,争议也从没断过,今年6月,农夫山泉在山姆上架了一款2公斤装的纯透食用冰,标价22.8元,评论区立刻炸了锅。
有网友直言,“这不就是冻硬的自来水吗?凭啥卖这么贵?”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工业冰杯和家里冻的冰,根本是两码事。
把家里冻的冰和便利店买的冰杯同时放进常温可乐里,家里的冰不到10分钟就化了大半,杯壁全是水珠,而工业冰杯里的冰,20分钟后还是整块,可乐的冰爽感明显更持久。

这背后藏着制冰工艺的差别,家里冻冰是从外向内快速凝固,中间会裹进大量空气,形成密密麻麻的小气泡,密度低自然融化快。
而食品级工业制冰用的是“流水缓冻”技术,水在流动中缓慢结冰,气泡被逐渐排出,做出来的冰通透坚硬,融化速度能慢一半以上。
更关键的是,冰杯的成本大头根本不在“冰”本身,冰杯用的塑料杯不是普通材质,必须耐得住-20℃的低温,还得能承受倒入热水的温差,普通PET塑料杯在低温下会发脆开裂,根本没法用。

这种耐冻耐烫的食品级材料,成本比普通塑料瓶高出50%以上,便利店冰杯的杯壁更厚,捏起来硬度很高,倒开水进去也不会变形,这就是成本的体现。
冷链运输更是“吞金兽”,食用冰必须全程保持-20℃以下的环境,仓储要用专用低温冰柜,运输得靠冷链车,这些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到4倍。

说出来可能没人信,冰杯其实是门“微利生意”,业内数据显示,一杯冰杯的制造和包装成本在0.6到0.7元,批发给便利店的价格大概1元,扣除人工、冷链和损耗,单杯利润只有0.1元左右。
对企业来说,想靠冰杯赚钱,必须走规模化路线,这也是农夫山泉要砸钱扩建的原因。年产7000吨的食用冰项目,就是为了靠量大摊薄成本。

既然利润这么薄,农夫山泉、伊利、蒙牛这些巨头为啥还挤破头入局?答案藏在农夫山泉的一个小动作里,今年在部分超市,他们推出了“买矿泉水+1元换购冰杯”的活动,结果矿泉水销量直接涨了15%。

这就是冰杯的真正价值,它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能带动整个饮品生态的“引流利器”,农夫山泉的布局早有预谋。
这次投资2842万元扩建的项目,选址在杭州建德新安江的现有厂区,利用闲置车间改造,能省下不少基建成本。
项目要引进两条生产线,一条做流水方冰,一条做高透冰,年产7000吨食用冰。这个产能不算小,足够供应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便利店需求。

农夫山泉的优势很明显,本身有优质水源,制冰的水质有保障,又有成熟的经销商网络,冰杯能直接搭着矿泉水的渠道铺到全国,这是中小企业比不了的。
对巨头们来说,冰杯更是突破增长瓶颈的“破局之道”,这些年包装水市场增速越来越慢,数据显示,国内包装水行业增速从2020年的10%降到了今年的5%左右,农夫山泉、伊利等企业都在找新的增长点。
冰杯刚好踩中了这个需求,它是水源的衍生产品,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水源和生产优势,又开辟了新的消费场景。

比如伊利可以把冰杯和酸奶搭配,推出“酸奶冰杯”组合,蒙牛能结合纯牛奶,做“奶咖冰杯”套餐,这些都能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
即时零售的爆发更是让巨头们看到了机会,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即时零售平台的“饮品+冰杯”组合订单同比涨了350%,很多消费者习惯在点外卖时一起下单。
农夫山泉等企业布局冰杯,能借助即时零售的流量,把冰杯和自身的饮料产品绑定销售,形成“1+1>2”的效果。

冰杯能帮企业触达更年轻的消费群体,现在的年轻人对“个性化”要求很高,不喜欢被动接受成品饮料,而冰杯的DIY属性刚好契合这种需求。
农夫山泉通过冰杯,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品牌,进而带动矿泉水、茶饮料等核心产品的销售。这种“年轻化营销”,比花几千万投广告更有效。

虽然冰杯现在很火,但在国内还属于新兴品类,和日韩等成熟市场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目前还以基础纯冰杯为主,产品创新的空间很大。

而在日本,便利店的冰杯有十几种款式,有适合调酒的球形冰杯,有加入水果颗粒的风味冰杯,还有针对运动人群的电解质冰杯,价格从200日元到800日元不等,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
机构预测,到2026年,国内冰品冰饮市场的销售规模有望突破630亿元,其中冰杯占比会达到15%以上,这意味着一个百亿级的市场正在形成。
现在巨头们的布局,就是在抢占这片蓝海,农夫山泉已经推出了不同容量的冰杯,山姆的2公斤装针对家庭用户,便利店的小杯装针对单人需求。

伊利则在研发添加益生菌的功能型冰杯,主打“健康冰饮”概念,蒙牛也在测试球形冰杯,计划和旗下的奶酒产品搭配销售。
产品分化正在加速,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冰+”生态的竞争,谁能把冰杯和更多饮品、场景结合起来,谁就能占据先机。
农夫山泉们抢的不是“冰”的生意,而是“冰+饮品”的未来。对消费者来说,冰杯带来的是更便捷、更多元的饮用体验。

对企业来说,冰杯是突破增长瓶颈的新赛道,随着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创新,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花样的冰杯产品,而这片630亿的蓝海,才刚刚拉开序幕。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