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撒胡
编辑|撒胡
最近,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属交易平台——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要停止交易不活跃的非美元期权合约的交易,美其名曰便于更好的技术更新。
英国交易所的这一行为直接将中国人民币踢出了矿产市场,这让全球社会惊呆,要知道,人民币计价合约的交易量今年上半年,日均交易量就已经逼近50万手。

英国交易所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再使用人民币交易,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这一手,可以说是一次典型的利用规则优势发动的“防御性清场”,作为全球金属交易的“老牌棋手”,它直接掀翻了棋盘上所有非美元的棋子。

意图非常明显——巩固美元在这个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行动的背后,是美元体系对于自身霸权运作逻辑的深刻焦虑。
大家都知道美元霸权的运作核心,就是通过掌控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让美联储的利率调整能够像指挥棒一样,精准地影响全球商品价格。

当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资本回流,美元资产升值,其他国家资产价格下跌,此时便可以低价收购全球的优质资产。
而当它进入降息周期,释放出的海量美元又能推高商品价格,实现财富的再次分配,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大家常说的“收割”。

然而,这个游戏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全球的核心资源,无论是石油还是金属,都必须牢牢地以美元计价。
而眼下,美国正准备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美元计价体系的稳固性对其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人民币的崛起,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渗透,无疑在这个精密的机器上凿开了一个缺口。

但这场突袭,与其说是“斩首”,不如说是一剂催化剂,它并未能摧毁对手,反而倒逼一个功能更完备、生态更多元的平行体系加速成型。
就在LME关上大门的同时,世界的另一扇窗正被推开,中国的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它正在快速成为全球定价的另一极。

上海的反应速度极快,为了更好地拥抱国际参与者,上海期货交易所不断简化境外机构的开户流程,并积极提供跨境结算服务,这种开放的姿态,与LME的封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深层次的布局,在于支付网络的重建,一个独立于SWIFT的跨境支付网络正在悄然壮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网络已经延伸至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金融机构。

同时,数字人民币正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项目中悄然试点,它那种点对点直接清算的模式,从根本上绕开了传统的金融中介。
市场的反应更是有趣,迪拜商品交易所几乎是第一时间宣布,将上市人民币计价的铜期货合约,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市场的参与者们,正在主动寻找和建立美元之外的备选方案。

连中国香港的金管局也对外暗示,他们早已准备好了相关的应对预案,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孤军奋战。
金融平台的规则固然强大,可以暂时改变交易的路径,甚至增加交易的成本,但它无法改变一个冰冷的物理现实:今天全球近一半的矿产资源,最终都流向了同一个地方——中国。

金融规则可以画地为牢,却无法改变地球的引力,实体经济的强大引力,才是决定定价权归属的最终裁决力量。
无论是在伦敦的屏幕上敲下多少代码,那些满载着铁矿、铜和铝的巨轮,航向的终点只有一个——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中国对基础矿产的需求是刚性的、压倒性的,这个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交易所的意志为转移。
当金融规则开始脱离实体需求,市场的参与者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LME的行动,恰恰催生了这一幕。

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供应商开始意识到,与其在一个远离最终客户的市场里博弈,不如直接拥抱最大的买家。
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必和拓必公司已经开了个好头,他们同意在部分铁矿石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选择,更是一种战略转向,标志着供给方正在主动向最大的需求方靠拢,紧随其后,中东的厂商也公开表示,未来将更多地参考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并考虑使用人民币结算。
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就在LME宣布暂停非美合约的那个交易日,市场的反应呈现出戏剧性的两极分化。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夜盘铜主力合约应声涨停,巨大的买盘将价格牢牢封死,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伦敦交易所的美元计价合约,却出现了一个极为罕见的大裂口,价格剧烈波动。
这一涨一跌之间,资本用最诚实的方式表达了它的态度:一个脱离了全球最大实体市场的定价中心,其权威性必将被严重稀释。

定价权的根基,从来都不在于某个金融平台颁发的“授权书”,而在于实体经济那无法抗拒的“引力场”,短期来看,LME的行为或许能制造一些摩擦和障碍,但从长期看,这无异于自断经脉。
将历史的镜头拉远,我们会发现今天上演的这一幕似曾相识,这不禁让人想起二战后英镑霸权的衰落,那段历史几乎可以看作是当下美元困境的一个预演脚本,只是演员和舞台发生了变化。

二战后的英国,虽然经济实力已被严重掏空,但依然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中,试图竭力维持其金融霸权。
他们采取的手段,便是一种被称为“英镑区”的政策,这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捆绑,英国强制要求其广大的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在进行资源结算时必须使用英镑。

这种依靠政治强制力维系的货币霸权,根基是极其脆弱的,因为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则:定价权的本质,源于需求,当时全球经济的真正引擎已经变成了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是全球最大的需求方。
转折点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当英国深陷危机时,美国毫不犹豫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威胁要大规模抛售其持有的英镑储备,并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

这一击精准地打在了英镑的软肋上,英镑信用瞬间崩溃,石油美元体系从此确立,历史无情地证明,任何脱离了实体经济需求的货币,其地位都不可持续。
现在,轮到美元来面对相似的困境了,当然,美元的霸权逻辑与当年的英镑不尽相同,它不再单纯依赖政治强制,而是建立在一个更为复杂的金融循环之上——通过加息和降息的周期性操作,实现全球财富的收割。

然而,这个金融循环的根基同样正在被动摇,当全球最大的实体需求方——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贸易结算闭环时,美元的金融循环体系就开始出现“漏损”。
一个最新的证据是,在2022年那一轮猛烈的加息周期中,美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低价收购资产的规模,出现了大幅缩水,这说明“收割”的效率正在明显下降。

对比之下,历史的教训愈发清晰,英镑的失败,是“无需求硬撑”,其霸权是建立在政治沙滩上的城堡,而美元今天面临的挑战,则是“有金融无实体”,其强大的金融机器,正逐渐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基础脱钩。
LME这次看似强硬的举动,实际上更像是复制了当年英镑的失败思维,试图用规则的强制力,去扭转市场的自然选择,这是一种对历史规律的漠视。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风波,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的终结,而是一个标志性节点的开始,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那个全球定价权可以由单一金融规则制定者垄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由金融规则、实体需求和历史惯性共同塑造的“三重博弈”时代。
毫无疑问,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未来还会面临类似LME事件这样的阻碍和突袭,但潮流的方向是确定的。

只要其背后有强大的实体经济需求作为坚实支撑,并辅以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国际化、CIPS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与金砖国家等伙伴深化合作,扩大“朋友圈”,那么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进程。
美元的焦虑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平衡的新格局,已在阵痛中悄然形成。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和讯网——2025-11-07——LME:自11月10日起将暂停交易不活跃的非美元期权合约的交易
东方财富网——2025-11-03——伦敦金属交易所:自2025年11月10日起将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