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真正厉害的人,都很会给大脑“轻断食”

作者 | 帆书 · 遇见小媛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崩溃时刻:


早上7点被微信消息振醒,刷完工作群、学习群、家庭群,半个小时过去却早饭都没想好吃什么;


午休时想看几页书,瞟一眼时间的功夫,注意力成功被短视频“推荐”转移,回过神来已经刷了20来条;


晚上睡前整理收藏夹,发现半年前存的“21天从零到一提升写作”资料,至今都还是压缩包,一页都没看……


发现了没,处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下,我们正把碎片的知识、上瘾的切片,当成一种“高效学习”,却往往又心不在焉。


对此,一位书友如是感慨:


不由自主的打开各种APP,时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人也越来越焦虑。


的确,生活需要调剂,但比起适应“短平快”节奏,我们更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轻装上阵,专注于事,笃定于事。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社交媒体的背后真相,网飞拍过一部名为《智能陷阱》的纪录片,看完受益匪浅。


记得里面有个场景,是一个五口之家正准备吃晚餐。


妈妈提议大家把手机放在玻璃箱箱里,上锁1小时,一家人好好吃顿饭。


结果,即便没有外界信息的干扰,每个人也无法进行深度交流。


饭桌上,爸爸聊时事,其他人压根儿就不感兴趣。


可当信息通知声从保险箱一次又一次传来,孩子们的注意力立马就会被转移。


甚至,女儿最后还用锤子敲碎了玻璃箱,取出手机后就离开了餐桌。


而另一边,儿子的手机屏不小心被敲碎,为了换个新屏幕,自信地妈妈立下赌约:一周不玩手机。


遗憾的是,在煎熬地度过两天后,智能推荐通过他在社交媒体的数据,精准推送了一条“你的前任女友有新朋友了”。


男孩的理智就此崩塌,拿到手机后直刷到天亮,全然忘记了先前和妈妈的约定。


或许,这并不是某一家人的问题,但由此反映的集体痛点不容忽略:


我们习惯了根据“推荐”培养自己的喜好,正逐渐丧失主动聚焦的能力。


这就好比手机内存被垃圾文件占满,大脑也会因“无效信息”超载,连“思考”都变成了奢侈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说,都是免费的,看一看也没什么损失。


可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影片中对此的解释是:


“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无法拒绝的“社交媒体”,不止会偷走你的时间,还有你的注意力。


只因,用户不断刷新的内容,停留在某条视频和广告上的时间,可能都会成为改变一个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想法的筹码。


没有道德约束的环境,往往更需要自我约束。




在信息富裕的时代,我们每天或主动、或被动接收着一些信息。


只不过,从中了解到世界另一面的同时,也更容易陷入到“错失恐惧”的泥潭中。


譬如,因为一句“不会使用某某产品,可能被淘汰”,就会下意识去关注与之相关的动态,哪怕这和自己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越是担心错过,越是难以辨别哪些东西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想到朋友文文和我聊起的一件事,印象还挺深的。


几个月前,她就职的公司来了两位实习生,风格迥异。


同是代运营账号,小王筛选文章时,电脑屏上的标签页基本挤满,理由是方便“切换”;


小李搜罗推文时,多是在同一个页面先找到一篇符合调性的文章,再追根溯源筛选内容和账号。


都是新人,方法自然是适合自己就好。


但时间久了,俩人在工作效率上还是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小王在不同页面浏览文章,的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风格多样的内容。


但信息冗余,他还得不停地比较、筛选,选来选去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还抓不住重点。



而小李由于搜索得比较有针对性,知道找什么,在哪里去找,基本上不用在信息洪流中“淘内容”。


只需要把第一步做好,后面大多是环环相扣地完成。


一来二去,俩小伙子的绩效也分出了高低。


第一次拿到工资条时,文文还听到小王在一旁懊恼:


“真没想到,我额外获得的信息,竟给帮了倒忙。”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因为在此之前,我曾一度以为凡事输入越多越好。


可后知后觉,高频率汲取知识和信息,会让人什么都想要,却什么又不分轻重。


这就好比一个网购用户本来只是想买件衬衫,可由于不留神浏览许久,结果退出购物页面时却买了一身行头。


物极必反,关注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机会抓重点,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比起及时止损,寻找新的增长点方才有更多可能。




著名学者钱理群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当下他想从外界获得信息,从不依赖手机。


而会通过读报、做笔记、看电视这些比较“落后”的方式,关注社会动态。


偶尔,有朋友和他分享些从网上得来的信息,他也会听。但通常会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对此做一个甄别、判断。


如此一来,他所掌握的信息都不会出错。



这就像哈佛教授兰格说的:


“信息节食不是自绝于世界,而是调低音量,用更加安静深刻的心境去看待世界和自我。”


我们不必完全杜绝被动接收的信息,只需适时减少无用、无效信息的干扰。那么,“轻断食”的大脑,将会越来越清醒。


具体怎么做呢?3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1.信息断舍离:每天固定“无手机”时间


最近,看到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表示想写点什么东西却很难静下心来时,突然觉得“主动降噪”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不过就是上网查个资料的功夫,却不知不觉间刷完了列表好友的朋友圈,还顺手发了条动态,等一会儿再接着看有没有人点赞和评论。


有一句话说:


“没有专注的沉默,就没有真正的创作。”


我们的人生剧本,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信息来当素材,放下小小电子屏并不会错过太多。


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时保持专注。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远离手机,把它用来做有难度或重要的事情。


如此,才有真正的进步。



2. 注意力聚焦:用“番茄钟”对抗分心


如果觉得长时间的专注很难坚持,可以试着先用“番茄钟”辅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在一项任务开始前,设置25分钟或30分钟的专注时间,期间手机锁屏。


待完成任务后,休息一会儿,再设置下一个番茄钟。


按需设定,长此以往,中途分心想看手机的习惯,也会被逐渐克服。


3.情绪过滤:适时衡量信息的价值


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无法保证遇到的人与事一定会符合自己的期待。


毕竟,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分歧与差异必然存在。


这时,不妨学着把看了就闹心的信息剔除掉。


譬如,当你因某件事、某个言论感到愤怒时,可以自问“和我有必然的关系吗”“这和我的生活有交集吗”。


毫无依据的争论,是情绪黑洞。


学会一笑而过,才不会因不值得的人与事失态。





思想家梭罗早年远离尘嚣,把“家”搬到瓦尔登湖畔后,自己搭建木屋、种瓜果蔬菜,比不上都市生活的繁华,却过得自在、随性。


后来他把这段“隐居”的日子写成书,启迪世人以“素与简”的生活哲学过好这一生。

放在而今来看,依然适用。


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注越多,越难知道想要什么。


当一个人从 “什么都想要” 变成 “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慢慢获得宁静,转而向内求获得成长。


学会不骄不躁,方才行稳致远。


点个❤,愿你一路向前不忘初心,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 | 遇见小媛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樊登读书##帆书app##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美文   大脑   厉害   信息   手机   时间   小王   注意力   专注   番茄   朋友   社交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