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丈夫抛弃、穷到摆摊的山东女人,靠一只饺子干出60亿帝国

谁能想到,一个被丈夫抛弃、身患糖尿病、拖着两个孩子在香港街头摆摊的山东女人,最后竟做成了年入60亿元的速冻食品帝国?

这不是影视剧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臧健和身上的故事。

她不是豪门出身,也没有商业背景,唯一带去香港的,是两只手、一口乡音,和一门包饺子的手艺。

1977年,她带着女儿远赴香港,只为找那个失联三年的丈夫。

他是个从泰国来的华侨医生,说好回去奔丧,很快回来。结果一去不复返,她找到了人,却没找回家。

婆家提出条件可以收留她们,但必须接受丈夫的另一个女人和孩子。

臧健和拒绝了。她不是赌气,她只是知道,靠别人,换不来尊严。

于是她留在香港,那时候,她没有合法身份,没有住房,没钱没关系,只能租下电车厂边的一间4平方米的旧屋,白天洗碗扫地,晚上缝补衣服,一天干三份工,仍然只能勉强糊口。

她说,那时候的自己,已经把自尊一层层剥下来了。

一次,她在茶楼端盘子摔倒,腰骨骨裂。

老板不肯赔偿,她咬着牙上了法庭,赢了,却只收了该得的工资,赔偿一分不要。

别人笑她傻,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想让他这辈子说我是骗钱的女人。”

真正的转机,来自一句话。“你包的饺子真好吃。”这是朋友随口一说,但却像一根救命稻草,把她从泥里拉了出来。

靠着500块钱港币,她买了推车、炉子和食材,推到了湾仔码头旁边。

那时的码头还没有高楼大厦,是上班族和工人穿行最多的地方。她推着车,一步一停,像是走在人生的断头路上。

生火、煮饺子、摆摊、吆喝……第一天她连眉毛都被火烧掉了,满手油烟,泪水混着汗水。但她咬牙坚持。

幸运的是,第一批吃到她饺子的人说:“好吃。”这两个字,比任何鼓励都珍贵。

她的饺子皮薄馅多,调味恰到好处,不加味精,靠口碑硬生生地在码头扎下了根。

她从不是个精明的商人,但她极其清楚什么叫“自己的东西”。

别人劝她去申请救助金,她摇头:“我怕孩子抬不起头。”

生意火了,合作方想把她的饺子贴上日本商标,她也拒绝:“我的饺子,不能让别人偷走名字。”

1985年,她终于成立了“湾仔码头”公司,从一个无证摊贩变成有工厂、有牌照的创业者。她亲自监管每一道工序,要求极严。

有顾客投诉饺子里吃出一根线头,她立刻更换整个供货流程,从面粉开袋、筛粉到操作间消毒,一环都不敢松懈。

她不怕苦,也不怕累,最怕的,是做出让顾客失望的产品。

随着产品越来越多,口碑越来越响,日本百货、香港超市开始主动合作。

她的饺子走进了便利店、商场、工地食堂,成了香港街头最熟悉的味道。

到上世纪90年代,湾仔码头已经占据了香港冷冻水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转折点,是来自美国的通用磨坊。他们看中了湾仔码头的品牌力与市场潜力,提出入股并引入全球化冷链系统和生产技术。

在参观了通用磨坊的现代化工厂后,她才明白,自己多年来所谓的“精细管理”,在真正的食品工业面前,仍有差距。

研发投入6400万美元、标准化车间、质量追溯系统,这些在当年是颠覆性的。

她决定接受资本,但不丢掉灵魂,她说:“我不怕别人来投资,我怕别人来动我的饺子。”

从那以后,湾仔码头进入大陆市场,并走向全球。

她坚持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口味调整配方,进台湾,要把高丽菜切厚一点,保留菜汁;进美国,要设计当地人喜欢的炒饭、炒面系列。

她对每一道产品线都亲自把关,连包装设计都要过她手。别人说她是“老干妈第二”,她却更愿意被叫“妈妈”。

因为她始终没忘,自己做这一切,是为了两个女儿能吃饱穿暖,不再像她一样在人群中低头。

她曾说:“如果我没来香港,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能把一只饺子,做到这么远。”

她也说:“不要等到别人帮你,你得先帮你自己。”她的人生,没有天降贵人,只有一口咬定不松口的饺子。

在最苦的时候,她没有让苦把自己吞掉,而是把它搓进面团里,包成了饺子,送进了千万人的胃,也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帝国   山东   饺子   丈夫   女人   湾仔   香港   码头   磨坊   日本   美国   满手   乡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