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台积电露出“庐山真面目”,美媒:是我们想得太天真了

谁都知道,自从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办了移机仪式,国内外科技圈直接炸开了锅,国内这边觉得,台积电怕是要变成 “美积电” 了,美国那边的科技圈倒挺得意,连拜登演讲时都念叨着美国制造业在回归。

可是在这小编觉得觉得,一边担心一边高兴的,这事肯定没表面那么简单,没法否认的是,台积电去美国建厂,确实能帮美国提一提本土的芯片制造水平,而且台积电自己也说,是为了离客户近点才决定去的。

从表面看,好像是两边都乐意,你情我愿的事儿,但事情的真相真就这么回事吗?

世上就没有白占的便宜,就算政府给了补贴这顿“大餐”,台积电在全球到处建厂,特别是在美国下这么大的赌注,也不是没代价的。

可以说台积电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扎心的经济悖论:为了买一份地缘政治的“保险”,所付出的高昂保费,正在反过来侵蚀自身称霸全球的成本优势。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早就把话挑明了,在美国建厂的成本要比在台湾高出至少50%,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这种溢价像水银一样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从能源到人力,再到整个供应链的搭建,无一幸免。

最终这些成本都将如实地反映在台积电的财务报表上,很显然,公司内部已经预估,海外设厂初期将稀释掉2到3个百分点的毛利率,未来甚至可能扩大到4个点。

特朗普政府当初画出的大饼《芯片法案》中提及的52亿美元补贴,听起来很多,但跟台积电的野心比起来,就显得有点杯水车薪了。

台积电在美国的整体规划投资额,已经从最初的120亿,一路追加到400亿,远期规划更是超过了惊人的1650亿美元。

可是这点补贴,远不足以填平成本的窟窿,为此,台积电甚至不得不亲自下场游说,致函美国商务部,希望能豁免半导体相关的关税,否则成本只会雪上加霜。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的最终流向,只能是市场,台积电已经放出了风声,未来美国工厂生产的芯片,价格可能会比台湾产的贵上30%,并且从2026年开始,先进节点的代工价格将迎来新一轮5%到10%的上涨。

如果说经济账还能靠涨价来找补,那么执行层面的隔阂才是更让台积电头疼的,宏伟的建厂蓝图跨越太平洋后,在亚利桑那的烈日下,遭遇了文化、劳工和环境等一系列“水土不服”的现实挑战。

要知道,高科技制造业的迁移,远非想象中那么丝滑,而“人的问题”成了所有麻烦的核心,亚利桑那工厂从动工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熟练技术工人短缺。

当一批批台湾工程师被派往现场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当地的团队几乎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多基础工作都需要手把手地教,这与台积电在台湾本土那种高效、默契的建设速度形成了天壤之别。

更要命的是,工会的力量和迥异的工作文化,让习惯了高强度节奏的台积电备受掣肘,关于工作节奏、加班文化和安全规范的拉扯,不断消耗着项目的精力,结果就是,时间被无情地拖延。

从2020年高调宣布建厂,到2024年才终于传来一厂试产的消息,进度之慢,连一向爱给美国制造业“唱赞歌”的美媒都看不下去了,《纽约时报》等媒体一度发出尖锐批评,直指其“四年未产出一颗芯片”。

同时,环境的制约也悄然浮现,在亚利桑那这样的沙漠地带,芯片制造作为“耗水大户”,自然成了当地环保团体紧盯的对象,尽管台积电规划了先进的循环水系统来应对,但这无疑又增加了运营的复杂度和隐形成本。

相比之下,在日本熊本,虽然建厂速度惊人,但也同样引发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预示着海外快速扩张并非一路坦途。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和担忧,台积电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它的全球化,从来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去台湾化”,而是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控制权”平衡术。

通过技术代差布局、产能全球分散和客户组合的再平衡,台积电在满足各方诉求的同时,将自己的核心命脉牢牢攥在手里。

最关键的一招,就是“技术主导权”的时间差策略,台积电非常刻意地保持着海外工厂与台湾本土的技术代差。

美国亚利桑那工厂 2024 年好不容易才开始搞 4 纳米技术,可台积电在台湾的 Fab18 厂,早在 2022 年底就已经能大批量生产更先进的 3 纳米芯片了。

这还不算完,按最新计划,亚利桑那二厂要等到 2028 年才能开始产 3 纳米,至于三厂要做的 2 纳米,还有更先进的芯片制程,更是得等到 2030 年底才行。

反观台湾本土,位于新竹和高雄的2纳米研发与生产重心,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就实现量产,这个时间差短则两年,长则三到四年,清晰地画出了一条红线:最尖端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永远根留台湾。

同时台积电CEO魏哲家也明确表态,去美国绝不是唯一的选择,话音刚落,台积电便迅速推进了在日本熊本的第二工厂项目,投资超200亿美元,目标直指2027年底投产的先进逻辑芯片。

在德国德累斯顿,它与博世、英飞凌等欧洲伙伴联手,投资110亿美元建设一座主攻28和22纳米成熟制程的工厂,精准服务欧洲庞大的汽车产业,他们这样做就是想分散风险,建立多元化的生产网络。

而这种布局的背后,是后华为时代客户关系的再平衡,在遵守美国出口管制,停止向华为供货后,台积电对苹果、高通、AMD这些美国大客户的依赖性陡然增加。

赴美建厂是稳住这些大客户的重要姿态,但通过在日本和欧洲的落子,它又在为未来争取更多非美客户(如欧洲汽车巨头、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铺路,以此对冲单一市场的风险。

至此,一些美媒也终于回过味来,他们开始意识到,美国政府最初的设想或许过于“天真”,美国希望通过引入台积电,能快速让本土半导体制造业“王者归来”。

但结果是,台积电拿走了补贴,获得了市场准入,却通过精妙的技术代差和全球布局,保留了完整的战略自主权,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一场高手过招的战略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财经   庐山真面目   天真   美国   亚利桑那   台湾   芯片   成本   欧洲   纳米   工厂   本土   先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