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正走向‘失控’,执政无力已经成为常态。”美国彭博社9月18日的报道,给眼下的欧洲局势下了一个尖锐的注脚。
从莱茵河畔到泰晤士河沿岸,从巴黎街头到东欧平原,曾经以稳定著称的欧洲,如今正被一场席卷全洲的动荡包裹。
德国的政治平衡被极右翼打破,英国的社会撕裂演变成街头混战,法国的政府更迭快过“走马灯”,而这场乱局早已从核心三国蔓延至整个欧洲大陆。
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和政治“稳定锚”,德国的混乱最让外界心惊。
今年大选后,议会碎片化的程度创下新高,传统大党基民盟的光环褪色,极右翼选择党的崛起彻底改写了政治格局,如今它不仅成了主要反对党,民调支持率甚至能与基民盟并驾齐驱。
更离奇的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地方选举风波,临近9月14日投票,选择党7名热门候选人竟全部离世,警方给出“5人病逝、1人自然死亡、1人自杀”的结论,却对“自杀”原因避而不谈。
这起事件瞬间点燃舆论,德国媒体直指“阴谋论”,多地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要求警方公布真相,而选择党也因此彻底丧失选举优势。
政治内耗则让德国的治理陷入停滞,总理默茨组建的执政联盟刚满半年就出现裂痕。
基民盟籍经济部长主张“放慢可再生能源扩张目标”,社民党籍财政部长却坚持“不受限制推进”,双方僵持不下。
为了给国防开支“腾空间”,默茨不得不冒险放松德国引以为傲的“债务刹车”机制,而原本就受能源冲击的制造业,更因政策迟迟无法落地而投资意愿低迷。
英国的乱局早已从“财政吃紧”升级为“全面失序”。
财政部公布的借款数据远超预期,赤字水平高得惊人,8月3.8%的通胀率与7月持平,仍停留在一年半以来的峰值,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市场对英国经济的信心不断流失。
经济困局直接击垮了政坛,斯塔默领导的工党政府支持率从去年大选时的近40%,暴跌至如今的20%,多名关键盟友因丑闻辞职。
反观极右翼英国改革党,支持率一路飙升至30%,成了议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会层面的对立更是一触即发。
9月13日,伦敦爆发超10万人的大游行,一边是抗议“纳税养移民”的民众,他们不满政府将移民安置在酒店、免费提供生活物资。
另一边是反对种族主义的群体,要求保障黑人和穆斯林权利。
两拨人在街头与警方扭打成一团,最终多人被捕、多名警察受伤。
而在游行之外,边检、地铁等行业的罢工此起彼伏,城市生活秩序频频停摆。
至于法国的政治动荡,早已成了“日常”,两年内换了5任总理,9月初,前总理贝鲁因削减公共支出的预算案未通过国民议会信任投票,黯然辞职。
继任者勒科尔尼刚上任,就撞上了9月18日的全国性罢工。
这场罢工规模空前,全法超50万工人走上街头,核心诉求是反对政府拟取消两个法定假日。
在“革命老区”法国,这些假日是工人多年斗争的成果,取消计划瞬间点燃了怒火。
交通系统停摆、学校停课、公共服务瘫痪,抗议者举着“马克龙下台”的标语,直指现任政府“不配主导法国未来”。
更危险的是政治力量的洗牌,极右翼“国民联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彭博社直言“属于他们的时代似乎将要到来”。
而马克龙的第二任期只剩不到两年,面对议会分裂、街头抗议和极右翼崛起,其执政能力早已被外界质疑。
德英法的乱局只是冰山一角,如今的欧洲早已“无国不乱”。
在西欧,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为了掌权,不得不与加泰罗尼亚分离主义政党结盟。
荷兰首相斯霍夫刚挺过不信任投票,就不得不面对下个月的提前选举;比利时去年6月选完议会,直到今年1月才凑出联合政府。
在东欧,波兰刚结束总统选举,获胜的独立候选人纳夫罗茨基就与总理图斯克陷入权力博弈。
总统虽非虚职,能影响外交、否决议法,而总理掌握日常行政权,两大权力核心的对立让波兰政坛更添变数。
即便是被视为“异类”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虽成了2011年以来任职最久的总理,仍受执政联盟内部分歧、高额债务和议会限制的掣肘。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议会分裂、极右翼抬头、组阁困难、政策空转”成了欧洲多国的共同标签,彭博社口中的“失控”,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
那么,欧洲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欧洲的乱局从不是“突发意外”,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多重危机叠加的必然结果。
经济上,疫情余波未平,能源价格冲击又至,德国制造业因高能耗成本利润缩水,法国在高福利与财政紧缩间撕裂,英国受脱欧后遗症拖累,三国的债务和赤字都成了“不能碰的雷”。
政治上,传统大党逐渐失去选民信任,德国基民盟、英国工党的衰落就是例证。
议会碎片化让“组阁像做算术题”,政策协商成本飙升,德国的经济改革、法国的预算案,都耗在了无休止的博弈中,极右翼则趁机炒作移民、治安议题,进一步加剧分裂。
社会层面,移民与治安的担忧、老龄化带来的代际矛盾、劳资纠纷的爆发,让民众的不满持续累积。
再加上过去15年欧元区危机、疫情、俄乌冲突的“后遗症”,欧洲的治理体系早已不堪重负。
而这一系列的混乱,更加剧了欧盟的崩溃。
金融市场最先给出反应,英法德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英镑汇率承压,投资者对欧洲的信心不断流失,跨国公司纷纷延缓在欧洲的扩张计划,能源、科技等关键领域的投资被反复评估。
欧盟的凝聚力也在瓦解。
德国政坛碎片化后,推动欧盟债务规则改革、产业补贴框架的能力大减;法国的动荡让欧洲防务、移民议题的协调陷入停滞。
而部分成员国开始公开质疑欧盟的作用,认为其“决策慢、太依赖共识”,早已不适应如今的局势,曾经的“欧洲一体化”理想正在褪色。
更严重的是,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话语权持续下降。
对乌援助、对俄政策的协调因内部动荡变得困难,防务一体化推进受阻,曾经的“世界一极”正逐渐失去主动,甚至有人认为,欧洲可能会成为点燃三战的导火索。
“前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还历历在目,现在的欧洲只需要一个火星。”这样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但欧洲也尚未走到“全面崩盘”的地步。
德国的协商机制仍在运转,法国的宪政框架能保障政府有序更替,意大利梅洛尼政府也在努力维持稳定,制度的韧性仍在。
未来的走向,取决于两个关键,一是外部环境能否改善,比如能源价格是否回落、全球经济能否复苏,这能直接缓解通胀和财政压力。
二是内部能否达成妥协,无论是德国的能源政策、欧洲的移民规则,还是各国的福利改革,都需要政治精英拿出智慧。
但欧洲的领导人正越来越像“宪政君主”,只能主持仪式,失去了真正执政的能力。
当10月初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临近,政客们或许还有时间,但留给欧洲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