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真的,这年头,空调、冰箱、冷饮一样都不能少,不然一进伏天儿,谁顶得住?而且今年多地都出现了连续的高温天气,好多网友还玩梗说自己一向节俭的爷爷奶奶都吵着要开空调了。
但你知道吗?早在两三千年前,没有电、没有制冷剂,老祖宗们就已经玩出了避暑的高级感,不是简单地喝点凉水、躲进树荫,而是一整套系统化、分等级、有仪式感的降温操作,细节到令人发指。
战国时就有“无电冰箱”?唐代贵族坐垫能凉进骨头?宋代竟然能搞出机械风扇?你以为这些只是传说?不,它们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文献和考古里,甚至比你现在用的空调还“环保智能”。
更离谱的是,有人在三伏天盖着棉被装病,居然没人怀疑他疯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扒一扒古人是怎么在没有科技的年代,把避暑做成一门艺术的,你以为的“清凉一夏”,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是开胃小菜。
两千多年前,曾侯乙墓里出土了一件看起来普通的青铜器,却把现代人惊呆了,考古学家给它起了个酷名字:铜鉴缶。
实质上,它就是一台战国版“冰箱”,它有两层结构,外层放冰,里层放酒和食物,双层隔热设计,封闭性极强,甚至能保存冰块不化,这不是黑科技是什么?
屈原在《楚辞》里提到“挫糟冻饮”,说的就是这个操作,夏天喝冰镇酒,这不是近代的专利,战国人就已经会玩,而且玩得比你精致得多。
而更绝的是,楚人薳子冯在三伏天盖棉被装病,你以为他疯了?不,他睡的是“冰床”,早就预制好冰块放在床下,整个人躺在上面像是被塞进了冷柜,这个操作,既降温,又能让人避开见官,说是装病,其实是装聪明。
说起唐代富家子弟的生活,那是真的讲究,盛夏酷暑,有人花了整整500钱,只为买一个坐垫,听起来是不是离谱?但是这可不是普通坐垫,而是用一种传说中的蚕——冰蚕,吐出的丝织成的。
坐上去是什么感觉?《岁时广记》里写得很清楚:满室清凉,仿佛一秒入秋,波斯人看到这玩意,都说值“千万”。
冰蚕丝密度小、导热快,坐上去就像屁股贴冰砖,苏轼也在诗里写过冰蚕的事,说明这玩意确实存在,不是神话,是实打实的“科技含量”。
再来说个你可能从没听过的词:壬癸席,这名字听起来像什么古代密码,实际上是用猪毛刷净后织成的凉席。
《河东备录》里说得很直白,“滑而且凉”,坐上去比冰还冰,猪毛本身就偏硬,刷净之后保留了毛孔与弹性,透气性极强。
再加上精细编织,根本不输现代的高端凉感纤维,要知道,古代是没有空调的,他们靠的是材质本身的物理特性,用猪毛织席,这脑洞,不服不行。
普通人用冰,皇帝怎么玩?你可能听说过“清凉殿”,但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牛,汉代皇宫中夏天“飞霜”?《汉书》说得很清楚,“中夏含霜”,这不是夸张,而是实景。
清凉殿内部铺设冰砖,配合高挑屋脊、通风设计,冷气自然循环,到了唐代,唐玄宗直接让人雕冰作凤凰,宴请宾客。
你以为是装饰?不,那是“空调系统”的一部分,冰块融化时带走热量,雕成动物还能体现皇家风雅。
宋代的翠寒堂更离谱,光是池塘就有十亩,荷花万柄,风轮送香,南方花木、冰块、香珠同时上阵,大臣进去之后“体粟战栗”,皇帝还得赐御寒衣物。
别以为只有贵族才能清凉一夏,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避暑“黑科技”,比如,山中建凉屋,竹筒引泉水进屋,水流在屋内循环,天然水冷空调就此诞生。
再比如,西瓜不靠冰箱靠陶瓮+深井保存,口感甚至超过现代冰镇技术,考古学家实测后表示:脆甜、清凉、保水性强。
饮食上也不差,明清贵族用冰桶冰镇酒水、水果,南宋街头已经开始叫卖“冰棒”,杨万里有诗写到:“卖冰一声隔水来”,听着就透心凉。
《武林旧事》甚至列出过消暑菜单:16种水果、19种饮品,分门别类,清凉爽口,不输今天的饮品店。
而且避暑不是一个人的事,南宋富家子弟三伏天组团出游,乘船入湖、柳荫下“披襟钓水”,晚上干脆宿在湖心凉亭。
长安人搞“避暑会”,在街边搭棚子、铺坐具,喝茶聊天,互相扇扇子,活脱脱一个古代版“夏日露营”。
还有人把宴席设在水边,“临水而宴,无日不尽欢”,吃的喝的全冰镇,连桌布都用“澄水帛”——一种蘸水后满屋降温的奇布料。
古人这套玩法,比你去五星级酒店还讲究,还有冷链物流,古人早就玩上了,你以为冷链是现代人的专利?错,明朝人早就把冰藏鱼运到千里之外。
六月的鲥鱼,从南方江口装船,带着冰块直运京城,“带雪而至”,这不是传说,是被明代文献记载的真实事件,不仅是为了吃,更是为了身份象征,谁家夏天能吃上一口鲥鱼,那就是实打实的“有头有脸”。
“心静自然凉”,古人避暑的终极奥义,刘子翚曾写:“万事不理心清凉。”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抗酷暑的另一种方式。
古人并不总靠外物,他们也靠内心修养,对比那些“势利如火焚中肠”的人,真正能熬过酷暑的,反倒是那些看透世事的人。
避暑,不只是物理降温,更是精神修行,这一点,才是老祖宗最深的智慧,如今我们有空调、有冰箱、有冷饮,但却越来越难真正“清凉”下来。
老祖宗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的年代,靠一根冰蚕丝、一个陶瓮、一根猪毛,硬是把夏天过出了诗意,他们讲究材质,讲究工艺,更讲究心境,他们能在三伏天盖棉被,我们却在空调房里还喊热。
你说,是谁更懂生活?又是谁,早就把避暑变成了一种文化传承?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其实一点也不过时。
信息来源:热!热!热!跟老祖宗学这五招清凉一夏!大象新闻2025-06-22 06:30
每日一福 | 高温预警!来看看古人的清凉“秘籍” 新京报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5-06-23 10:33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