齁甜!俄罗斯零食,为啥“拿捏”不了中国年轻人?

俄罗斯食品在中国为何叫好不叫座?症结在于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习惯这道坎,不是光靠“进口”二字就能迈过去的。

中国人讲究食不厌精,口味追求鲜美均衡,偏爱清淡本味。反观俄罗斯食品,往往带着一股子浓烈直白的异域风情。超市货架上的俄罗斯巧克力,甜得惊人,一口下去,仿佛能甜到心坎里,也甜到了嗓子眼。这种甜,是为了抵御西伯利亚的严寒,是为高热量需求量身定做。可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低糖、无糖成为新风尚。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无糖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增长率超过15%。连一杯奶茶都要“三分甜”才够讲究。如此“齁甜”的零食,如何能成为国人的日常之选?

甜只是冰山一角。俄罗斯的腌黄瓜、酸黄瓜,那股子咸酸劲儿,堪称味蕾的极限挑战。在当地,它是黑面包的绝配,是冬日里的开胃神器。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炒菜讲究原汁原味,煲汤追求鲜美醇厚,这种重口味的腌制小菜,注定只能是少数人的猎奇尝试。奶制品亦是如此。俄罗斯的牛奶,奶香浓郁得近乎霸道,甚至夹杂着一丝自然的膻味。北方老饕或许能品出其中风味,南方消费者却多半难以接受。习惯了温和顺滑口感的中国胃,面对这般“野性”的奶味,怎能不望而却步?

口味上的隔阂,让俄罗斯食品在起点就慢了半拍。后续的营销与供应链,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产品包装上满是天书般的俄文,没有中文说明,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不知其味,不解其用,更不知如何保存。这样的产品,即便品质再好,也难以让人产生尝试的欲望。物流成本高企,层层加价,让本就小众的俄罗斯食品在价格上毫无优势。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从俄罗斯进口的食品总额,仅占中国食品进口总额的不足2%,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来源地相比,体量相差甚远。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国货,以及早已深耕市场的日韩、东南亚食品,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更合口味的选项。

当然,事无绝对。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总有聪明的破局者。有的俄罗斯海鲜企业就深谙“入乡随俗”之道,针对中国家庭推出了750克的熟冻帝王蟹小包装,精准切入高端市场,赢得了不少拥趸。可惜,这样的成功案例凤毛麟角。大多数俄罗斯商家,依旧固守着本土配方,带着一种“我的是最好的”傲慢,期待中国消费者来适应自己,结果自然是门可罗雀。

归根结底,食品生意,做的是人心,是口味。想在中国这片广阔的餐饮江湖里分一杯羹,就得放下身段,认真研究中国人的舌尖。该减糖的减糖,该调味的调味,把产品说明做得清清楚楚,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舒心。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要想让别人爱上你的“萝卜”,总得先弄明白人家的口味不是吗?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美食   俄罗斯   中国   零食   年轻人   口味   食品   股子   讲究   消费者   中国人   自然   鲜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