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史学家认为比蒙古骑兵更精锐,日本镰仓武士如何战斗?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罗汝才

字数:4305,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编者按:武士,是日本古代的军事贵族,许多武士还拥有土地,他们的经济实力优于普通的农民,因此武士们普遍能够自行负担马匹和铠甲、兵器、弓矢。现代人印象中的古代日本武士的形象,大概是身披铠甲,手持日本刀或者长枪,步行作战。然而,中世镰仓、南北朝的日本武士与这种印象极为不同,在这个时代,骑马驰射是他们主要的作战形势,这个时代的军事贵族们是骑马武士,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骑士,他们崇尚以弓箭交战,后世日本的战争模式完全与此不同。那么,当蒙古征日大军登陆日本的时候,他们面对的镰仓武士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参考13世纪肥后国武士井芹秀重对幕府的上报;肥后国御家人井芹秀重(法名西向)紧急上报:

有关领地内田地数量与人员配备的马匹、弓箭、武器(前略田地状况)

臣今年八十五岁,已经无法行走。嫡子越前房永秀今年六十五岁,拥有弓箭和佩刀。儿子弥五郎经秀今年三十八岁,拥有弓箭、佩刀、一套盔甲和一匹马。另有亲属二郎秀南今年十九岁,拥有弓箭、佩刀和两位侍从。孙子二郎高秀年满四十,拥有弓箭、佩刀、一套盔甲、一匹马和一位侍从。臣已将人员和武器情况如实上报,幕府下达命令之时,臣定当全力支持。


沙弥西向(里判)

建治二年(1276年)闰三月七日


我们发现,尽管井芹秀重已经85岁高龄无法上阵杀敌,但是他的子孙亲族等武士都自备有武器装备,甚至是侍从与战马,足以响应幕府号召,上阵杀敌。除了武士之外,家族里的其他族人和仆从会组成郎党等下级战士,在武士的领导下在战场上跟随作战。


在出征时,并非只有武士随军参战。若是远征,还会有负责运送军粮的辎重队,以及用于拆除敌方壕沟、防御工事的劳工和照料战马的役夫等非战斗人员随行。此外,还有负责举旗的“旗差”携带各部的旗帜。


中世的日本是军事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此时在东日本,强大的武士集团开创了镰仓幕府,掌握了部分军事政治话语权,在幕府体制下的武士们狂热地追求军功(首功),以封妻荫子,谋取土地和待遇。


为了能够在紧急时刻迅速响应幕府号召,武士们平日便刻苦训练各项武艺,磨砺骑术与箭术。“蒙古人云,日本弓箭、兵杖武具,超胜他国。”或许是蒙古老兵留下的亲历印象,出自日本藏的《正传寺文书》。


但这印象在当时确实并不属于虚妄之语,据元初人王恽的《泛海小录》,根据东征老兵的亲历,对镰仓武士有如下描述:

(日本军)兵仗有弓、刀、甲,而无戈矛。骑兵结束殊精,甲往往以黄金为之,络珠琲者甚众。刀制长,极犀锐,洞物而过。但弓以木为之,矢虽长,不能远。人则勇敢,视死不畏。”(《秋涧集》卷40)


这是说,日本军的武器装备有弓、刀、铠甲,但是没有长枪。骑兵的装备异常精良,铠甲往往用黄金、珠宝装饰起来。刀相当长,锋锐不可挡。弓以木制成,箭虽然长,但是射程不远。军士勇敢,悍不畏死。

▲《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场景:追击元军逃兵的骑马武士


这些狂热好战镰仓武士们确实值得如此高度的评价,他们在文永(1274年)、弘安(1281年)两次战争的陆战当中,与忽必烈派遣的蒙古大军势均力敌,有时,甚至能够处于上风,他们奠定了元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文永之役,元朝集结了32300人,船舰900艘,其中兵员多达25600名,然而,一支如此庞大的舰队和大军却没能在战斗中对日本军讨到什么便宜,在10月19日的决战当中,双方从上午8点激战至日暮,打得难舍难分。


镰仓武士们不断以小股骑兵为单位奋勇冲击元军的队列,对其造成很大压力,最终此战以不分胜败告终。而当元军最终归国之际,“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人(《高丽史节要》),损失近半,蒙受了异常惨重的损失。



《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场景:结成小队齐头并进的镰仓武士,手执弓矢向前冲杀

镰仓武士们穿戴什么甲胄?按照周思成老师的描述:


镰仓武士的防具,正是为这种骑射作战设计的,适合在马背上做出各种动作。最正式的甲胄称为“大铠”,由头盔、胴甲和大袖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镰仓武士的头盔(星兜)很有特色,带有夸张的向上伸出的细长锹形,远看好似长了一对鹿角。武士的后颈和后脑勺有一大块护具,一直延伸到肩头,用来防护箭矢。


由于拉弓射箭的姿势容易暴露武士的侧腹和胸口,大铠的胴甲上还挂有特殊的护具:右胸前挂有“栴檀板”,为了避免引弓上弦时右腕和右胸的动作僵硬,这块护板采取了三段小札板拼接,可自由活动;左胸处前挂有“鸠尾板”,保护侧身射箭时正对敌军的心脏部位。


大袖则将肩膀和上臂都保护起来,相当于两块固定盾牌。这些是高级武士的装备。武士的马后,通常跟着七八个下级士兵(郎党)一起作战,他们穿戴徒步作战的“胴丸”盔甲,手持太刀或薙刀。“胴丸”又称“腹卷”,构造要比大铠简单许多,主要保护躯干。


......(中略)


与武装到牙齿的镰仓武士相比,元朝东征军主要由携带短弓、环刀、长枪、战斧的轻骑兵和轻步兵组成。史籍对元朝军队的胄和兜这类护具的介绍十分简单。南宋的《黑鞑事略》记载有柳叶甲和罗圈甲两种。


白石典之根据少数考古遗存和文献记载,推测前者是由薄而小的铁札缝制而成,后者是一种多层皮甲,形制也不太明确。显然,不论是骑士还是步卒,镰仓武士的个体防护程度,显然要高于东征军。


武士也并非时刻全副武装。由于大铠十分沉重,因此有专门负责搬运的人员,分别称为“铠着所役”(负责携带主人的铠甲)和“兜持役”(负责携带主人的头盔)。


武器也由专人负责,根据武器种类,分别由“矢櫃持”(负责携带箭矢)、“长刀持”(负责携带长刀)、“太刀持”(负责携带太刀)保管。军马方面,除了用于行军和战斗的坐骑外,还会准备备用的“乗替马”(备用马)。



武器方面,镰仓武士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竹木制作的弓箭。相对于短小的蒙古骑射弓,日本弓的长度接近2.5米,箭矢也较长,约80-90厘米。其握弓的位置与其他地区的弓握在中央不同,日本弓的握处在弓上段的三分之二处,呈“短下长上”。


这种握法提高了弓力,增加了射程,且握点附近振动较小,便于操作。但是元人评价日本弓射程似乎并不远。


弓箭与箭囊(箙)是武士最具代表性的攻击武器。由木材与竹片组合而成的复合弓提升了射程和杀伤力,而涂覆漆料、饰以强化装饰的重藤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箭矢以篠竹(しのだけ)制成,并装配鹰、雕等猛禽的羽毛及特制箭镞。


近战冷兵器主要以太刀以及薙刀为主,太刀,是“太刀打ち”(即以太刀作战)中使用的主要武器,从早期的直刀演变为具有弯曲刀身的“鎬造”大刀。通常将刀刃朝下悬挂于左腰。许多太刀的刀鞘采用金属装饰,并施以漆,不仅用于实战,也常作为寺社的供奉品。


马具主要包括用于控制战马的嚼子、缰绳,以及通过腹带与后部的鞦固定马鞍,使骑士能够稳固骑乘。此外,镰仓武士使用长舌马镫(舌長鐙),以适应激烈的骑战环境,增强人马一体的机动性。


此时,尚未出现枪(镋)。然而,在对抗蒙古军的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中,镰仓武士深受蒙古军使用的长枪(镋)之苦。战后,日本国内的战争中也开始出现枪,最终成为战场上近身战斗的主力武器。武士还会使用名为“铠通”的短刀。


这种短刀用以刺入敌人铠甲的缝隙,给予致命一击。随后割下敌人的首级带回,以谋求上级的奖赏。


镰仓武士们平时注重武艺锻炼,他们平时训练箭术的方式主要为“流镝马”(即骑射)、“笠挂”(即从马上射击作为靶子的斗笠的训练方法)以及“犬追物”(即从马上用没有箭头的箭射击狗的训练方法)。


武士们也会训练马上近战格斗;在实战时,箭矢用尽之后,武士便会策马冲入战场,与敌军展开近身厮杀,以日本刀或者薙刀侧身劈砍敌手。


▲《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场景:冲杀元军阵地而被远程武器打落马下的镰仓武士


镰仓武士在战场上通常不会在一种统一指挥下集体行动,参考《蒙古袭来绘词》当中的绘画所展示的战场,有时是由一名武士头领率领一小队手持长柄武器的下级步兵支援下独立进行小规模战斗,有时是三三两两的武士结成小队,各队各自与敌军交战,向前冲锋射箭。


这些武士渴望获得荣誉和封赏,对于战役本身的胜负则并不在他们个人的考虑之内,只要自己能够获得足够的战功便达成了目的。比起史料中描述的蒙古军遮天蔽日的齐射与箭雨,镰仓武士们更喜欢准确射击,他们希望精确射击能够命中目标,从而获取荣誉和战功。这也是两军战术的差异。


战斗正式打响后,并不会立即进入刀剑相搏的白刃战。首先,士兵们会使用称为“垣楯(かいだて)”的盾牌进行防御,同时向敌方射箭,并逐步推进。盾牌和弓箭的使用由不同人员负责:


持盾者排成一列进行防御,而弓箭手则在后方进行攻击。这种利用盾牌作战的战法称为“楯突き军”,而双方对射的战法则称为“矢军(やいくさ)”。在经过这一阶段后,当敌军的阵形被破坏,处于后方待命的骑马武士和徒步武士便会发动突袭,战斗随之进入近战阶段。


与室町、战国时代相比,镰仓时代的军队规模较小,但精锐程度较高。武士们通常身着沉重的“大铠”以抵御伤害,骑马近距离射箭进行战斗。在小规模战斗中,这种战术极具威胁,但如果被大量敌人包围,便会陷入劣势。


此外,由于大铠十分沉重,武士一旦落马,几乎无法逃跑,因此这种装备更适合单挑决斗。


在单挑的战斗中,武士会首先向敌军自报家门,介绍自己的家族、年龄及武勋,以示挑战。敌方若应战,则决斗开始。此时,无论敌我双方,均不得助战,只能旁观胜负的决出。


挑战者通报姓名后,双方策马前进,首先展开骑射对决,即所谓的“驰射”战术——两名武士围绕战场逆时针奔驰,并在骑行过程中互射弓箭。骑射的有效射程约为13米,这是一场极近距离的对决。



在《蒙古的战争艺术》一书中,美国当代研究蒙古军事史的学者梅天穆(Timothy May)教授认为,相较于镰仓武士这些职业战士,蒙古军缺乏能够相提并论的部队。

梅天穆说:


蒙古军队的另一弱点……就是士兵的素质。蒙古人大体上是优秀的士兵。在草原艰苦的环境中,游牧民族可以忍常人之不能忍,成长为精通骑术和箭术的优秀战士。但是,即便在蒙古帝国的巅峰时期,蒙古军也要逊色于中世纪其他的精英部队。


马穆鲁克骑兵和日本武士都是毕生奉献于战斗艺术的军事精英。诚然,一些蒙古战士掌握的战斗技艺,堪比这些精锐军队中的佼佼者,作为整体,蒙古军也不乏优秀的士兵,但是缺少精英部队(elite forces)。


当然,这个观点就是见仁见智的了。


参考资料:

周思成著《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三浦周行著,栾佳译《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五卷,镰仓时代

Stephen Turnbull ,The Mongol Invasions of Japan 1274 and 1281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罗汝才,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历史   蒙古   国史   日本   精锐   骑兵   武士   学家   弓箭   作战   武器   幕府   铠甲   射程   佩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