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防空警报再次拉响,这是一个需要全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无人不知“九·一八”意味着什么,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最近才第一次听到梅汝璈这个名字。
2025年8月14日,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中国法官梅汝璈东京审判日记手稿首度公开——200余页5万余字原稿,完整定格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头四次开庭现场。
九州出版社这本《东京审判日记》,正是梅汝璈先生1946年3月20日至5月13日的日记汇编。
图源:新华网
读完书后,特意看了电影《东京审判》。影片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有两处:一是各国座次之争,二是对罪犯是否判处死刑的投票表决。
关于座次之争,梅先生日记中的记录得仔细琢磨。
4月17日,梅先生写美国法官“老希”告诉他,庭长销假后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其中之一便是座次问题,美国法官主张依照日本投降书各受降国的次序,“老卫似乎原则上也赞成。但为实际工作方便起见,中英或许互调。”
到4月23日,日记中再次写到这个问题,还是老希告诉梅先生:“老卫三复思维,仍主采用受降签字的次序为法官座位的次序以免引起意外的误会及无谓的纠纷。我表示完全赞同,并称道老卫为人公正,头脑清楚。”
如果按照这两条记录,座次的问题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分歧,难道电影里梅汝璈先生据理力争愤而离席甚至要辞职退出的情节只是艺术加工?
新华网公众号今年8月16日发布的推文“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他”也明确写到庭前预演时激烈的席位之争,当是史实无疑。
梅先生日记里不写,应是他作为庭审法官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之故。
如此看来,4月29日的日记就很耐人寻味了。当天举行起诉书呈递仪式,各国媒体和记者云集是应有之事。梅先生写自己接受“中央社”记者张仁仲采访,有这样几句话:“他对我的席位是排在第二,紧靠庭长的左手,表示满意。他说他已经听见外间关于法官座位的次序问题有许多流言,所以知道这其中必定经过了一番明争暗斗,钩心斗角。他对我能够保持国家应有的地位表示庆贺,说必定打电报回国去宣传。我说这是我国八年浴血抗战的结果,我个人实无功绩可言。”
这段记录里关于座位的“流言”出自记者之口,但梅先生并未予以“纠正”或者否认,甚至对记者要宣传也没有表示反对,这还不够清楚吗?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
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有的人说应该放下仇恨向前看,有的人则以大义之名仇视所有日本人。
我觉得只要不付诸具体的攻击行为,都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有爱恨的自由。但梅先生的日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定参照。
梅先生于1946年3月20日抵达日本,5月3日开始正式进入庭审,庭审前的焦急等待中,他游历了不少地方、见到了不少日本人,都客观地进行了记录。
他对日本的美景不吝誉美之词,比如对箱根的描写:“忽而钻入山洞,忽而度过月桥,到处是花香鸟语,加上沥沥的雨声,我真疑心我是在画图中,在仙境里。”
他两次拿日本乡间与中国农村进行对比。认为他们的房屋“门窗栅栏都很不坚固”“根本没有高墙厚壁,更没有门上加闩、闩上加锁之类的设备”,反映出治安不成问题;反观自己国家,也并不护短:“不像我们兵祸连年,盗贼遍野,就是太平盛世也得各自检点门户”,甚至说“想到我国农村阴沉沉的情况,我不觉毛骨悚然”。
但梅先生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恨,哪怕是履行法官职责的时候。
5月3日的日记就充满了激烈的情绪。面对出庭的二十六名战犯,“使我内心发生无限的愤恨,无限的感触。这些人都是侵华老手,毒害了中国几十年,我数百万数千万同胞曾死于他们的手中,所以我的愤恨便是同胞的愤恨。”“我看见那一群家伙就不免义愤填胸,好像同胞的愤恨都要在我一个人的胸口内发泄似的。”
梅先生把爱恨分得很清楚:“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日记中就写到这样一件事:4月7日他们从热海回东京,路上车子陷入泥中,刚好前面有辆大卡车,载着几十个游春的日本男女,“那些气力较大的日本人都很踊跃地一齐来帮我们推拉,大卖气力。他们明知我们是中国人,但丝毫没有愠色。”“大家心心相印,一团和气。这是很动人的一幕。”
我们当然没资格替无数牺牲的先辈妄言原谅,我们当然得世代铭记那些充满血泪的过往,但我们的恨,要恨得清晰明确,而不能只是一团混沌的情绪。
影片《东京审判》中的梅汝璈形象,刘松仁饰
让人遗憾的是,梅先生的日记止于5月13日。有资料说,在这篇日记的结尾,有“14起见另册”的字样。从他对打太极拳一事都如此坚持来看,写日记亦是他绝不会落下的功课,整个东京审判期间,他一定留下了更多的记录和思考,随着梅家后来辗转各地、历经劫难,这些珍贵的文字,后人再也看不到了。
但梅汝璈先生在东京审判时的伟大功绩不容忘却,尤为突出的是:为中国争得应有位置;强烈主张对首恶判处死刑最终把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战犯送上绞刑架;在长达90余万字的国际刑事判决书中代表中国人民写下10万多字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部分。
保存下来的这部分日记里,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争气”。身在国外的梅汝璈,一直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国内局势,为国内物价飞涨、内战不断而痛心不已,“想到我国前途的荆棘和国际地位堕落的危险,使我半夜不能安枕”,身处特殊环境的他,更能感受到外界的异样目光,更期盼“‘止谤莫如自修’,中国还得争气才行”。
梅先生若地下有知,当会看到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今天,当会自豪于我们有“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能力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致力和平的今天。
“浙江宣传”今日发布《今天,我该如何写您》,结尾写道:“九一八”警笛声年复一年地响起,最好的纪念,不仅是回望与铭记,更是带着英雄的精神坚定地走向未来。
勿忘九一八,我们要争气。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