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喝白开水、喝矿泉水哪种最好?喝水有3大误区,你喝对了吗

本文202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程先生最近总觉得口干,却又不爱喝水。朋友建议他多喝茶,说能“清火”。他买了各种茶叶,绿茶、菊花茶、普洱茶轮着喝,但口干依旧。一次体检后,医生发现他尿酸偏高,还轻微结石。

“你是不是平常不怎么喝白开水?”医生问。

“我基本就喝茶,白水没味儿,喝不下。”程先生答。

医生摇摇头:“喝水,喝错了,比不喝更伤身

一、喝水这件事,90%的人都没喝对

很多人以为自己喝水了,其实根本没补上。有人靠喝茶、喝汤、喝饮料来代替白水;有人等口渴了才喝;还有人觉得矿泉水比白水“更高级”。但其实,喝水这件事,比你想的更讲究

正常人一天需要1500~1700毫升的水。但这个量,并不包括咖啡、浓茶、奶茶、饮料。这些带味的水,不是真正的“补水”。

茶含咖啡因,利尿;饮料含糖,升血糖;汤水含盐,反而容易脱水。这些水,喝多了,水没补进去,身体还可能“越喝越干”。

二、白开水、矿泉水、茶水,谁是最优解?

白开水,是最基础、最安全的补水方式。

它不含任何添加物,也不会对肾脏、胃肠造成负担。烧开的自来水,经过高温,可以杀灭部分细菌和杂质,成本低,风险小。对于大多数人,白开水就够了。

矿泉水,营养成分不见得对你有用。

矿泉水含钙、镁、锌等微量元素,但这些元素的含量并不高,而且因品牌不同差异大。对于饮食均衡的人来说,并不需要靠矿泉水来“补营养”。

长期喝某种矿泉水,如果矿物质比例不合适,反而可能增加肾负担。特别是高钠矿泉水,对高血压、心衰等人群不适合。

茶水,适量可以,不能代替白水。

茶叶含咖啡因和茶多酚,有一定利尿作用。喝浓茶、空腹喝茶、睡前喝茶,都可能影响心脏和睡眠。绿茶偏寒,脾胃虚弱者不适合。红茶偏温,容易上火的人要少喝。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如果长期只靠茶水补水,是不靠谱的。

三、喝水的3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等口渴才喝水

口渴,说明身体已经缺水。等口渴才喝,已经晚了。特别是老年人,对口渴的感知减弱,更容易脱水。

建议早中晚定时喝,少量多次,每次150~200ml。

误区2:用饮料代替水

奶茶、果汁、可乐,这些饮品含糖量高、热量高,不仅不能补水,反而可能诱发肥胖、代谢紊乱。有些人以为喝了汤,就不用喝水了。其实汤里的盐分高,反而会刺激身体排水。

建议:饮料是负担,不是水源。喝水只能靠水。

误区3:喝水越多越好

有些人听说多喝水能“排毒”,一天灌三四千毫升。结果反而出现低钠血症,头晕、恶心、抽搐,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肾功能不好的人、心衰患者、水肿体质,都要控制喝水量,不能一味“灌水”。

建议:喝水要量力而行,别盲目追求“大量”。

四、补水这件事,不同人群要分开看

孕妇、哺乳期女性:水需求更高,每天至少2000ml以上。建议清晨醒来和每次哺乳后,各补充一杯温水。

糖尿病患者:尿多易脱水,但也要防止血糖波动。建议喝温开水,避免甜饮和浓茶。

老年人:口渴感差、肾功能减弱,更要定时少量补水。避免空腹喝凉水,防止胃肠刺激。

运动人群:出汗多,电解质流失大。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水,但不要只喝纯净水。

五、每天什么时候喝水效果最好?

起床后:补一杯温水,唤醒肠胃,帮助排毒。

上午10点:补一杯,防止上午工作时身体缺水。

午饭前半小时:一杯水,有助于消化。

下午3点:补水+提神,避免午后疲劳。

晚饭后:小口慢饮,别喝太多,避免夜尿。

睡前1小时:少量补水,避免睡中脱水,但不宜过量,防止影响睡眠。

六、别忽视水质,喝对水,也要喝“好水”

很多人觉得“水是无色无味的”,所以水质无所谓。但其实,水的微生物、重金属、余氯含量,都会影响健康。

自来水要烧开再喝,特别是老旧管网区域,容易有杂质。

桶装水要注意保质期,开封后最好在7天内喝完。

净水器过滤水虽方便,但滤芯要定期更换,否则细菌超标。

别迷信“活水”、“能量水”、“磁化水”,这些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纯属营销。

七、喝水喝对了,身体真的会变得不一样

水参与人体的每一种代谢过程。喝对水、喝够水,有助于:

稳定血压血糖:保持血流稀释度,减轻血管负担。

预防便秘和尿路结石:促进肠胃蠕动,稀释尿液。

保护肾功能:减少代谢废物堆积,降低肾脏负担。

改善皮肤干燥:补水从内而外,让皮肤更有弹性。

缓解头痛乏力:很多时候,轻微脱水就是“元凶”。

总结一下:

白开水,是最稳妥的水源;矿泉水,适量喝即可;茶水,不能替代白水。真正的补水,靠的是时间、方式和量的把控。别等渴了才喝,别信“水越多越好”,别让饮料占了水的“名额”。喝水这件事,简单,却决定了你身体的底盘。


参考资料:

①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② 国家卫健委. 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
③ 王凤兰. 水的健康功能与科学饮水[J]. 现代预防医学, 2023, 50(9): 1627-1630.
④ 李晓娟. 科学饮水对慢性病管理的意义[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5): 398-40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养生   白开水   矿泉水   误区   对了   白水   口渴   身体   饮料   建议   茶水   负担   浓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