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官员当面警告中国公司:别在家藏钱,别搞华人小圈子

津巴布韦总统府一位高级官员最近放话,不点名,却直指中国公司,说别在家藏钱,别搞圈子。会场气氛一度紧张,媒体也炸了锅。这到底是口误,还是长久不满的集中爆发?中资企业在非洲扎根多年,为何会迎来这种“当面敲打”?这事,值得细看。

藏钱藏到床底下,小圈子玩得有点狠

那是一场原本看起来很平常的投资论坛,名字也中规中矩,“津巴布韦-中国投资合作研讨会”。会场在哈拉雷,大屏幕上挂着中英文并列的欢迎词,照例是握手合影、官员致辞。谁也没料到,当台上话筒交到总统府秘书长穆古蒂手里,风向就突然变了。

开场没几句,他话锋一转,说得斩钉截铁:有的外国企业,不走正规金融通道,把钱藏在屋顶、床垫底下、地板夹层里。这种操作,不是影视剧桥段,是他本人在本地检查时现场看到的。他没有拐弯抹角,指的就是中国企业。而坐在台下的几十位中资企业代表,脸色一下就凝住了。

如果只是提到现金问题,可能还不算爆炸性内容。穆古蒂紧接着说,不仅钱不进银行,还搞封闭运营,形成华人内部小圈子,不雇佣当地人,不融入本地社区,不交税不建账。这种行为,已经引发社会层面的不满,政府部门不得不出面干预。

媒体很快放大了这个讲话的分量。《南部非洲时报》称其为“罕见的公共警告”,不少当地新闻社也用“异于常态”“态度明显转变”来形容这次表态。有人开始回头看这些年来的中津商业合作轨迹,发现穆古蒂这番话,并非一时情绪使然,而是压了很久的问题集中爆发。

长期以来,中国是津巴布韦最大的投资国之一。基础设施、矿产开采、水泥、农业、建筑,到处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每年都有高层访问团往来,媒体上也是好消息不断。只是到了基层,不少人发现,这些项目里,真正能带动本地就业、培训、税收的比例,没大家想得那么理想。

穆古蒂说得更直接:有人买了几吨床垫藏美元,有人把美金贴身带出矿区,每天带三四千出去,十天就能转走四五万美元。一旦查获,面对政府调查,不配合、不解释、不整改。

这番话让原本喜庆气氛的投资论坛,变得异常尴尬。许多企业代表低头记录,会议结束后连拍照合影都草草了事。官方媒体虽然没有过多渲染场面,但国际媒体早已盯上,几个小时内消息传遍非洲媒体圈。

穆古蒂的讲话,等于是一次信号释放。不是说不欢迎投资,而是说不欢迎那些绕过规矩、不守本分的投资。

津巴布韦说“你别藏”,到底藏了什么?

“藏钱”两个字,听上去很小,很私人,很地下。但在津巴布韦语境里,这事并不小,它关乎国家的经济控制权,也直接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津巴布韦近年来极力推动本币回归。政府设定多项政策,让津元成为交易主币,鼓励国内居民使用银行系统。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美元依赖,另一方面是试图掌控货币流通渠道,以此实现财政调度。

可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矿业公司,往往更愿意现金交易。理由很实际:本地银行系统不稳定、手续繁琐、通货膨胀厉害、资金容易缩水。而美金不仅稳定,还能随时转走。于是出现了“银行空空如也,矿区藏钱如山”的极端情况。

穆古蒂提到的“藏钱藏到屋顶床垫下”,并非夸张。去年多起查处案例中,确有工厂主雇工人挖地洞存钱,还有人在卫生间吊顶发现近两万美元现金。有人干脆改装汽车,车门内塞现金走私。全靠人工搬运,防不胜防。

这直接冲击津巴布韦的货币战略。政府发放补贴、采购外汇、调控流通时,银行系统提供不了真实数据,导致财政错判。同时,非法现金交易也养肥了灰色中介、地下兑换商、走私通道,反过来削弱国家控制力。

外资看似带来了资源、项目和就业,但背后藏的钱、藏的账目、藏的意图,也一点点削弱了政府信心。这才有了论坛上的那次发声,毫不客气、直指问题。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社会层面。大量中国公司在津只使用华人劳动力,生活上封闭,语言上隔离,管理上内循环,久而久之形成小圈子效应。不懂本地语言、不参加社区活动、不雇佣本地人,也不培训接班团队。这样的小圈子,只做生意不做融入,难免引发误解与冲突。

“不要形成你们的中国城。”穆古蒂这句不太客气的表达,其实就是一句警告:经济合作不是搭棚卖货,是制度的磨合、文化的互动、信任的建立。

从这角度看,藏的不是钱,是一个失衡的投资结构,是一段尚未完成的跨国适应过程。津巴布韦希望合作,但不愿再承受封闭带来的后果。这次开口,也许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投资共识重组”的起点。

一场“场外风暴”,各方的回应藏着分歧

穆古蒂那番讲话发出之后,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论坛照常闭幕,没有代表抗议离场,也没有中国企业发公开声明。可等论坛一散场,舆论风暴就开始了。

津巴布韦本地媒体第一时间报道,标题都不怎么温柔。《国家日报》写的是:“政府当众警告中国企业:别再用床垫藏美元”。电视台连夜做了追踪采访,有村民在镜头前抱怨自己所在社区与矿区只隔一条土路,却连电都没接通。有工人讲述工资迟发、临时雇佣、病了就被辞退。一时间,“中国企业”“藏钱”“矿山污染”“不交税”成了热搜关键词。

社交网络上讨论迅速爆发。有人喊话政府该整顿外资乱象,有人呼吁本地雇员权益保护,也有人跳出来讲公道话,提醒不要把所有外资一概而论,更不能把“华人”两个字变成攻击目标。

中资企业这边更是暗流涌动。有管理层私下聚会讨论应对,有人开始清理账本、培训本地员工、研究税务法规,也有不少公司迅速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络,传递“愿配合规范、推动社区融合”的姿态。

中方驻津使馆在数日后低调回应,强调中津友好合作基础扎实,绝大多数企业合法合规,并愿意继续推动负责任投资,加强文化交流。这份回应并未激化矛盾,也没刻意回避问题,算是一次稳定局面的外交动作。

津巴布韦政府没有再公开点名,但紧接着财政部、劳工部、环境部相继宣布将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合规稽查,特别是现金流管理、员工雇佣合同、环保标准三方面。

这等于变相承认,问题确实存在,不是单个企业偶发,而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更多问题暴露在“信息不对称”层面。有企业代表坦言,他们来津之前并未接受当地法律系统性培训,往往通过中介操作,合同模糊、税种混乱、监管疏漏,根本搞不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不少中小型中国企业属于“灰色施工模式”——先干再补手续,边施工边交涉,遇事再处理。这种灵活做法在中国国内可能行得通,到了非洲国家,就容易踩到监管红线。

此外,还有语言问题。许多企业日常管理使用中文或英文,本地员工只能听懂只言片语,双方缺乏基本沟通,不少误会本可避免,偏偏在“听不懂”中悄悄积累。

中国在津的投资合作本是双赢机制,近年来却频频陷入舆论争议。除了投资密度过高,部分企业缺乏文化融合能力、短视行为突出,也是问题根源。

论坛讲话是导火索,但更深的震动,在于外资模式与本地制度的脱节。一边是资本快节奏进场,一边是监管追不上节奏,中间夹着民众信任与情绪变化,最终就变成了一场场“场外风暴”。

这场风暴还没有过去,但各方动作已经说明,下一轮政策重整、企业整改、文化接轨,必然在所难免。

“别搞小圈子”之外,下一步怎么走?

如果说“藏钱”是显性问题,“搞圈子”则是更隐蔽却影响更深远的麻烦。

津巴布韦社会结构复杂,民族、部族、语言交织,再加上历史殖民背景,对外来力量一向敏感。中国企业在津规模庞大,但在文化传播、社区共建方面一直投入有限。这让“只来赚钱、不做关系”的印象愈加根深蒂固。

政府讲话中提到“小圈子”,不仅是对现金流封闭的警惕,更是对社会割裂的警觉。城市里很多华人企业扎堆形成“华人区”,生活封闭、资源自足,外界难以了解其内部运作。对本地居民而言,这种“神秘”常常变成不信任。

以矿区为例,许多中资企业在员工配置上优先华人,哪怕招聘本地人,也大多用于体力工种,缺乏培训与晋升机会。合同不透明,劳务争议频发,部分项目还存在工伤后未赔偿、非法加班等问题。

过去这些问题能被容忍,是因为津巴布韦对投资高度依赖,官方默认只要有项目、有就业、有税收,就算是“合作成功”。但如今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国内舆论更加敏感,政府开始意识到:如果不抓住规则,就可能引来更大社会风险。

中方企业也在调整策略。不少大型公司已经设立“社区联络岗”,由当地员工负责与村民沟通;有公司设定“项目社区开放日”,邀请居民参观工程、了解流程;还有公司开始引入非洲管理人员进入中层,打破封闭管理模式。

最关键的,是意识转变。不再以“外来者姿态”在非洲行事,而是主动成为规则共建者、社区一份子。这比任何一纸合作协议更重要。

津巴布韦这次讲话,并不意味着拒绝合作,相反,是希望合作走得更远、走得更稳。而要达成这个目标,中国企业必须放下“只谈生意”的心态,正视社区、正视制度、正视文化。

一场投资风波,也许能换来一次产业模式的重建。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新的起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财经   津巴布韦   小圈子   中国   官员   华人   公司   中国企业   企业   非洲   政府   媒体   中资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