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位爸爸送女儿上大学,生活费不是一次性给,而是分4次打,最后500块还得女儿每天给家里发个消息才能拿到,美其名曰“全勤奖”。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吵翻了,有人说爸爸用心良苦,有人觉得这也管得太细了。我倒觉得,这事儿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老爸在学着跟长大的女儿相处,里头全是藏着的爱。
先说说这爸爸的“小心思”。女儿第一次离家去上大学,还是个内向的孩子,当爹的肯定不放心。一次性给2000块,怕孩子不会规划,前半个月就花光,后半个月饿肚子;更怕的是,孩子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受没受委屈,自己啥也不知道。所以才想了这么个招,分4次打钱,最后500块当“全勤奖”,逼着女儿每天跟家里联系。你还别说,这招真挺管用,现在女儿每天都主动发消息,还会分享学校的事儿,“洗澡要刷卡”“室友都很好”,当爹的能知道这些,心里肯定踏实多了。
有人说这是“控制欲”,是“道德绑架”。可你仔细看,这爸爸也说了,“2000只是基准,不够随时补”,就算女儿忘了发消息,也不会真扣钱,就是希望别给孩子心理压力。这哪是控制啊,明明是怕直接说“想你了,每天跟我聊聊”,女儿会觉得烦,才用这种迂回的方式。就像很多家长,想关心孩子学习,却总说成“作业写完没”;想知道孩子在学校开不开心,开口就变成“考试多少分”。中国式父母的爱,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明明心里是柔软的牵挂,说出来却成了硬邦邦的要求。
再说这女儿,她也没觉得多难受,反而还挺配合。这说明父女俩是有默契的,爸爸的“小心机”,女儿能懂。其实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就需要这种“有来有往”的互动。现在好多孩子上了大学,跟家里联系越来越少,不是不想,是不知道说啥。有了这个“全勤奖”,每天发个消息就成了习惯,哪怕只是个表情包、一张食堂的饭菜图,也能让爸妈知道“我今天挺好的”。时间长了,可能就会主动分享更多,感情不就这么维系下来了嘛。
还有人说,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理财,一次性给生活费更好。这话也对,但得分情况。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天生会规划,一次性给没问题;有的孩子需要引导,分几次给也没毛病。这位爸爸的做法,就是根据自己女儿的情况来的,不能说就是错的。而且,这2000块是“基准”,不够能补,说明他也不是真要卡着孩子花钱,主要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联系。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