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思玮 通讯员 马昕怡)北京时间4月23日23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程时锋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在豌豆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该研究首次鉴定了调控豌豆果荚颜色、形状和花的位置等表型变异背后的目标基因及其突变机制,全面解答了孟德尔豌豆七大性状的基因之谜。该研究不仅破解了160年前孟德尔豌豆研究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还为豌豆品种改良和精准育种提供了新视野、新工具。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近700份豌豆群体的演化进程与基因组多样性展开系统解析,分别从分子和基因组层面揭开了谜题。研究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豌豆群体高分辨率的单倍型变异图谱和表型变异图谱,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果荚的黄(隐性)与绿(显性)的差异,是由于果荚中叶绿素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受到调控干扰所致;而控制果荚饱满与皱缩状态的是两个彼此独立、但功能相关的发育调控基因,二者可独立造成皱荚,也可共同作用;花的位置是孟德尔七大性状中最复杂的一个,由编码类共受体激酶的基因主导,通过延迟、削弱或掩盖带状化基因的突变效应,改变最终的表型呈现。
除了对七大性状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解析,研究还调查并解析了72个关键农艺性状(包括器官大小、开花时间以及产量组成等)的遗传基础。这些发现不仅补全了孟德尔七大经典遗传性状的最后一块“拼图”,更为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更精准、更丰富的“遗传指南针”。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