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钤深处
编辑|黄毅来了
“中国真正的音乐人”——这个被全网疯传的《纽约时报》对刀郎的评价,在放大镜下却显露出PS痕迹。
一个淡泊名利的歌手被公众架上神坛,是谁在制造这些虚假的“国际认证”?
在这场全民造神的运动中,真正的受害者或许正是那位只想安静唱歌的戈壁歌者。
从被主流音乐圈嘲笑的“土味歌手”,再到被狂热粉丝架上神坛的“复仇者”,刀郎的传奇故事中究竟藏着多少被误解的真相?
刀郎的演唱会,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杀疯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刀郎演唱会就一直热度不减。
最近的南昌演唱会,两轮预售的11万张门票瞬间售罄。
第三次开票时,门票再次秒售罄。
刀郎演唱会取得的成绩,和顶流歌手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2024年9月21日,成都。
这是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的第一场线下演唱会。
他选择的场地不是体育场,而是一个仅能容纳1.8万人的小场馆。
这说明他也对自己线下演唱会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
但“刀迷”的热情打破了刀郎的顾虑。
他们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十年。
无数歌迷从五湖四海而来,两场成都站的演唱会都是爆满状态。
有数据显示,刀郎的成都演唱会虽然人数少,但热度秒杀了87%的同类演出。
随后,各大媒体跟进,陆续报道和宣传刀郎的演唱会。
央视网文旅还用刀郎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带头宣传这位复出的传奇歌者。
刀郎演唱会的相关词条迅速屠榜热搜。
事实证明,刀郎的歌曲不是“农民歌曲”,而是适合普罗大众的流行歌曲。
更何况,就算是“农民歌曲”,难道就低人一等吗?
随着刀郎热度的不断上升,一张内容为“《纽约时报》高度评价刀郎为‘中国真正的音乐人’”的图片映入眼帘。
但是,这些图片的字迹并不清楚,仿佛是刻意为之。
一些狂热粉丝脑子一热,就将这张图片到处分享。
他们奔走相告:刀郎得到了世界权威报纸的认可。
但很快打脸的就来了。
官媒亲自下场辟谣:网上流传的图片均为P图。
至于图片的作者,可能是刀郎的狂热粉丝,也可能是刀郎的小黑粉。
其实,以刀郎演唱会的热度,是完全不需要这样的虚假营销的。
除此之外,大量“刀吹”将刀郎捧为“文曲星下凡”“代表中华民族的艺术家”。
一粉顶十黑,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这是反串还是真爱粉。
人们将自己的想象和期待投射到刀郎身上,使他成为一个符号。
他被视为草根文化的代表、音乐界的叛逆者或是对抗主流音乐的象征等。
这不是捧杀是什么?
这无疑是把刀郎架在火上烤,不仅败坏路人缘,还随时可能会遭到捧杀的反噬。
这些狂热粉丝应该感到庆幸:刀郎一直是个很清醒的人,没有做出过任何出格的事情,才没有遭到反噬。
为了复出,他准备了太多太多。
他在沉淀中成长,在沉淀中蜕变,在沉淀中雕琢出更深厚的音乐底蕴。
十年了,他已经不是从前的罗三碗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资中县文工团的排练厅里,总蜷缩着一个小男孩。
他或是跟着别人学琴,或是帮表哥抄谱。
这个小男孩名叫罗林,即刀郎
他出生于1971年,父母都在文工团工作。
得益于浓厚的艺术氛围,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乐器。
这也为他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刀郎是幸福的,但他绝对想不到,这段日子是他此生为数不多的安稳生活。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演出,刀郎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这让本就沉默寡言的他更加孤僻。
在枯燥的生活中,音乐一直是他最骄傲的信仰。
刀郎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哥哥,然而这兄弟俩的性格完全相反。
哥哥性格耿直,脾气火爆,这导致兄弟俩的关系一直不好。
15岁时,刀郎和哥哥大吵一架,哥哥摔门而去。
等到再次见到哥哥时,他已经因车祸而身亡。
这件事给刀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此后他一直生活在阴影之中,高中还没念完就早早辍学。
17岁那年,刀郎拒绝了父母的挽留,戴上了深色鸭舌帽,背上吉他,开始了自己的流浪。
漂泊是他自己的选择,但后来却成为了他的宿命。
他去过很多地方,也做过很多兼职。
混迹过酒馆的驻唱,才读懂人性的寻常。
他看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都将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刀郎和三五好友组建了乐队,并和一舞女一见钟情,组建了家庭。
但在现实的重压下,乐队匆匆解散,妻子也离他而去。
他成家立业,然后家破业荒。
他笑自己一事无成,喝得烂醉如泥。
“我爱过,然后我沉默,人海里漂流。”
刀郎将破碎的自己再次拼接完整,然后继续流浪。
如果流浪是刀郎的天赋,那么音乐一定是他最美的追逐。
1995年,刀郎来到了属于他的命运的应许之地——新疆。
茫茫的戈壁,似乎和流浪者十分搭配。
这里的广阔天地和风土人情不仅抚平了他内心的伤痛,也让他的音乐创作迎来了新的阶段。
他常常一个人走在茫茫戈壁之中。
他说,这是为了让生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创作中。
新疆独特的音乐文化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灵感与素材。
他将新疆特色乐器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流浪是为了逐梦,而当音乐灵感不断乍现,流浪自然有了终点。
那时候的舞台,没掌声,没聚光。
只有盆地边缘不认输的倔强。
刀郎选择用音乐去吞噬退无可退的彷徨。
2004年,刀郎不再沉默。
一张专辑,二百七十万正版销量。
《2002年的第一场雪》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金曲。
当时几乎每一个打的的人都会在出租车上听到这首歌。
而每当听到有人放他的歌曲,刀郎总是转头就跑。
走红之后,他选择了低调而平淡的生活。
他只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普通人,只有苍茫大漠和悠扬羌笛才能让他的内心获得片刻安宁。
他在MV中,总是戴着鸭舌帽,穿着简单的上衣,裤子总是微脏,站在戈壁大漠上诉说自己的故事。
刀郎的歌曲走进千家万户,他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歌手。
然而,人红是非多,永远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刀郎的歌曲总被扣上一个“土”的帽子。
尽管他已经得到了李宗盛的认可,但内娱似乎容不下他。
杨坤曾在公开场合对刀郎的音乐表示不屑:
“他那也叫音乐?”
那英作为歌坛一姐,也不太喜欢刀郎的音乐。
“他的歌曲不具备审美观点。”
“虽然销量很好,但销量不能代表一切。”
这一切都表明,刀郎似乎并不被主流音乐区接纳。
他很孤独,但他没有任何抱怨。
曾经有记者问:
“那英之前评论说听你歌的人都是农民,你怎么看?”
刀郎笑了笑,说:
“这话是你亲耳听到的?”
“没有是吧?”
“那不就是空穴来风吗?”
但他的豁达并不能改变现状。
2012年,刀郎举办了告别演唱会。
场馆内座无虚席,他穿着简约而庄重的衣服与粉丝合唱一首首经典歌曲。
演唱间隙,他难掩失落,几度哽咽。
最后,他以一首《谢谢你》,在全场观众的泪水中,为自己的音乐生涯画上了一个省略号。
刀郎再次开始了沉淀。
如果他仅靠《冲动的惩罚》《西海情歌》这样的老哥复出,那么他的演唱会绝对不会如此火爆,还会被批评为“炒冷饭”“没新意”。
但他用一首《罗刹海市》高调复出。
在歌曲质量上佳的情况下,再加上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他和音乐圈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情仇,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
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罗刹海市》是刀郎复仇的主题曲。
他们打着刀郎的旗号去辱骂那英、杨坤。
但这绝对不是刀郎愿意看到的。
如果认为刀郎的新歌是为了讽刺、贬低、复仇某个人,才是真的非常严重的贬低刀郎。
刀郎的新歌确实是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艺术呈现。
但音乐就是音乐。
刀郎的音乐永远是纯粹的。
当然,他的豁达,并不代表那些人没有错。
刀郎向来是一个低调的人。
无论是“造神”,还是“复仇论”,都是对他人格的亵渎。
然而,举着“刀神”灯牌的粉丝们,正在无意间成为歌词讽刺的对象。
当我们来到刀郎演唱会现场,
会发现他衣着简单,笑容朴素,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许多痕迹。
我们就那样近地坐在他面前,他就那样坦诚地站在那里。
那些歌词,是被岁月打磨过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浸透着生活的滋味。
人生是喜是忧他都平静接受,看尽潮起潮落。
他的声音中,是否多了一份更淡然的美丽?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娇柔造作。
他只是用最质朴的话语,诉说着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朋友啊,这是他的音乐,也是他的人生。
戈壁的星空总是沉默不语,却见证着最动人的传奇。
当造神者散去,当算法不再推送“复仇神话”,我们见到的是刀郎如沙海胡杨般的生命韧劲。
部分参考资料:
网易号社区管理员|刀郎登上纽约时报头版?法新社辟谣: 系用2003年头版P图而成
顶端新闻|《罗刹海市》火了,刀郎:以后不会回应
中国新闻网|音乐风云榜评委会议 那英"摘"花儿"砍"刀郎
新疆网|刀郎:新疆永远是我歌唱的主角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