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
这一变故,让后世史家争论千年,赵匡胤之死究竟是怎么死的?
赵光义即位后,迅速巩固权力,开创了宋朝的稳定局面。
但关于他继位的合法性,后世始终猜测纷纷。
这场兄弟之间的权力交替,究竟是兄终弟及的正常传承,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变动?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的一个武将世家。
这时正好是五代十国乱世,中原大地战火纷飞。
少年赵匡胤在父亲赵弘殷的教导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特别擅长骑射。
二十一岁那年,赵匡胤决定离家投军到郭威帐下。
当时的赵匡胤身材魁梧、武艺超群,便很快得到郭威赏识,被选为亲兵跟着郭威南征北战。
在郭威的带领下,赵匡胤不仅磨炼了军事才能,更亲眼看见了乱世中政权更迭的残酷。
951年,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赵匡胤也因功官拜滑州副指挥使。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临危不惧,带领两千骑兵直冲敌阵,大破北汉军队。
周世宗龙颜大悦,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
由此,赵匡胤开始执掌禁军精锐。
如果周世宗不英年早逝,或许赵匡胤也不会有当皇帝的想法。
但谁知,周世宗的一场意外,竟改变了历史走向。
959年,周世宗在北伐契丹期间,突然患病,导致英年早逝。
同年,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
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是殿前都点检了,他不仅掌握了禁军的最高指挥权,还在一众将士里颇有威望。
但主少国疑是自古改朝换代的重要原因,后周也自然没有逃过。
960年正月初一,边境突然传来契丹与北汉联军入侵的急报。
宰相范质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派赵匡胤带领大军北上抵御强敌。
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就此展开。
当晚,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暗中鼓动将士:当今皇上年纪小,咱们兄弟在这奋勇杀敌,又有谁会在意咱们呢?还不如拥护我哥赵匡胤做皇帝,然后咱们再北上也不迟啊。
此话一出,立即在军中引起强烈反响。
当晚,将士们穿着盔甲带着兵器,聚集在赵匡胤帐外。
第二天天刚亮,赵光义就带着所有将领闯到赵匡胤的帐中,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强行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
然后众将士齐刷刷跪倒在地,高呼万岁,声震四野。
赵匡胤故意假装无奈地说:你们贪图富贵,让我来当天子。如果都能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做这个天子;如果不能,我绝不能当这个皇帝。
众将士听到这话整齐地回答道:是。
返回开封的路上,赵匡胤颁布了三条铁律。
一是不能让太后和幼主受到惊吓;二是不能欺负霸凌朝中大臣;三是不能掠夺官府银库。
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就已经得到消息,在赵匡胤一到城下就打开城门迎接他。
后周宰相范质见到这个情况,只能被迫承认事实。
就这样,年幼的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
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正式登基,改元建隆,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这场不流血的变动,史称“陈桥兵变”,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改朝换代的先例。
但对于赵匡胤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961年的一个黄昏,汴京皇宫内灯火通明。
宋太祖赵匡胤特意准备烤羊肉让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位高级将领到宫中一聚。
大家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来到皇宫,谁也不知道赵匡胤什么意思。
酒过三巡,赵匡胤忽然放下酒杯感叹道:如果不是各位兄弟拥护我,我哪有今天啊。但是现在这皇帝当的,还不如当年做节度使时快活。
石守信等人听到这话,手中酒盏都停在了半空。
只有高怀德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怎么这么说?
赵匡胤目光扫过众人:我的意思是天下谁不想要这个位置?如果哪天你们的部下也给你们披上黄袍……
话还没说完,几位将领已经跪倒在地,冷汗都把衣服浸透了。
第二天早朝,石守信等人纷纷上奏称病,想辞官回乡。
赵匡胤龙颜大悦,不仅准了他们的辞呈,还赐给他们良田美宅,让这些老兄弟安享富贵。
这就是北宋初年的著名事件——杯酒释兵权。
不过在这件事情之后,赵光义的地位依旧没有被动摇。
他不仅保留着开封府尹的要职,还兼着中书令,手里的兵权也丝毫未动。
其实赵匡胤很清楚,这些年来,赵光义在开封府经营得滴水不漏,朝中很多大臣都和他关系很好。
而且赵光义手里握着的禁军精锐,是震慑那些后周旧臣的重要力量。
赵匡胤不是没想过动弟弟的兵权。
不过在此之前,赵光义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有次进宫和赵匡胤下棋时,他突然说:大哥如果觉得臣弟兵权过重,臣弟明天就上奏请辞。
赵匡胤笑道:咱们兄弟之间说这干嘛,大宋江山不也得靠自己人守着吗?
话虽如此,但赵匡胤很清楚,如今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如果强行削夺弟弟的兵权,或许会滋生大乱。
就这样,赵光义的兵权在此事后反而更加稳固了。
976年冬,五十岁的赵匡胤在万岁殿召见赵光义商议国事。
当天晚上宫里烛影摇动,隐隐约约还能听见斧声。
次日一早,赵光义宣布,赵匡胤传位给自己。
而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史官只留下一句“皇帝在万岁殿离世”。
赵匡胤离世后,按理说应该是皇子赵德芳入宫继位。
但奇怪的是,宋皇后派去传旨的太监王继恩,却直接去了赵光义的晋王府。
很快,赵光义就带着一众人马到了皇宫。
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先是一惊,又看到了站在赵光义身后的王继恩,立马明白了一切。
她只能眼含着泪跪下: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拜托官家了。
赵光义在即位后,立即宣布改元“太平兴国”,而不是按照礼制等到次年再改元。
这种反常举动,引得朝野议论纷纷。
当时就有大臣私下议论:哪有先帝尸骨未寒就急着改元的道理?
太宗即位后,表面上对太祖子嗣颇为优待。
次子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四子赵德芳授节度使。
但979年,在北伐幽州失利后,赵德昭因为替将士们请赏,竟然被赵光义骂了一顿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不迟!
赵德昭回府后就自刎身亡了。
两年后,赵德芳也突然在睡梦中离世,太医查了很久也查不出任何病因。
与此同时,赵光义开始大力清洗赵匡胤留下来的旧臣。
他先是把赵匡胤的心腹楚昭辅贬出京城,又把开国功臣卢多逊流放到崖州。
当时“杯酒释兵权”的策划者赵普为了自保,竟主动献上所谓的“金匮之盟”,说杜太后临终前命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
这个突然出现的“证据”,反倒让后人更加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997年赵光义病重,试探宰相吕端说:太子能辅佐就辅佐,辅佐不了你就取代他。
还好吕端机警,立即表示誓死效忠太子,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大乱。
赵光义死后,赵恒顺利继位,史称宋真宗。
如今千年已过,当年万岁殿里的烛影斧声早就已经没有办法考证。
但如果仔细读《宋史》中那些欲言又止的记载,再看赵光义即位后对宗室、旧臣的种种处置,这段权力交替的真相,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刻意模糊的笔墨之间。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的纠缠,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到“烛影斧声”结束。
他们二人,一个开创基业,一个守成发展,共同奠定了大宋三百年的江山。
在权力与亲情的纠葛下,他们的关系也注定难像普通兄弟。
不过如果时间回到陈桥兵变之前,他们或许也曾把对方视作乱世中唯一的依靠。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