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来自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航天员王杰飞入了太空,他是第一个执行“飞天”任务的内蒙古籍航天员。看到电视画面里飞船如同离弦之箭,划破长空,直指苍穹,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王杰的妈妈激动地说:“这么多年,儿子辛苦了,希望他在空间站圆满完成任务,祖国需要你,你就得勇往直前。”
王杰成了内蒙古青年的骄傲,而在他的身边,还有千万个勇于奋斗的内蒙古青年,正是青春勃发,上可筑梦太空,下可绿化沙漠,志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努力奋斗。
王杰↑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内蒙古不仅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镇,也是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王杰的家乡在黄河“几字弯”边上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这里也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第一条穿沙公路的终点。这条公路如今已经是人们徒步沙漠的热门路线,而在30多年前曾经是打通沙漠企业和农牧民生存发展大动脉的生命线。
库布其沙漠第一条穿沙公路修建前后↑
上世纪90年代,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企业和农牧民面临着没水、没电、没路、没钱的“四荒”困境,重点企业杭锦旗盐场的产品需要绕道才能运出去,利润几乎耗尽。为了沙区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动员带领沙区企业和群众开展修路治沙大会战,各机关企业村民齐上阵,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冲锋在前。大家吃沙睡沙,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三年终于修通了65公里长的穿沙公路,也凝聚了穿沙精神,代代相传。
为了铭记治沙初心,传承发扬穿沙精神,库布其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1988年创业以来,每年都组织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开展春季植树治沙行动,青年人上一线成为一种传统。37年来,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始终坚守治沙事业,从库布其沙漠到乌兰布和、科尔沁、阿拉善、腾格里以及西藏高原,一苗苗增绿,一片片成林,为实现绿色中国梦做出努力。
经过30多年迭代创新,亿利探索形成了林草治沙与光伏治沙耦合的成套技术,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技治沙的青年人才,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从30多年前的3%提升到了53%,沙尘灾害减少了90%,生物多样性从100多种增长到了1026种,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库布其治沙被联合国树立为全球治沙样本,2017年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一代代内蒙古治沙青年的努力不断积累,为祖国带回绿色勋章。
防沙治沙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治理成功,需要十年、二十年或更多时间坚持坚守、久久为功。土地荒漠化是一项长期的挑战,防沙治沙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要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随着“三北”工程三大战役全面铺开,治沙新一代走上前台挑大梁。
李挺
李挺是亿利无人机测绘工程师,他在库布其、乌兰布和、阿拉善、腾格里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已徒步完成了400多万亩测绘工作,为西部沙漠治理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可靠依据。
田旺
田旺加入亿利后扎根种质资源技术研发,带领团队在库布其沙漠的6大沙旱生植物保护地中建设了实时的远程监控设备,成为提升治沙效率的利器。田旺和他的团队迄今已在库布其沙漠里种下了近4000万株、200多万亩树苗。田旺被同事们称为“绿化了沙漠,沙化了自己”的90后库布其沙人。
贾旭杰
贾旭杰家族四代治沙。他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2018年加入了亿利,现在从事治沙工程管理工作。贾旭杰说:“我见证了祖祖辈辈为治沙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作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义不容辞。如今我已接过了祖辈的‘接力棒’,坚决担起家族‘第四代治沙人’的使命,为熔铸‘三北’精神努力写好库布其篇章。”
卢琦(上图左二)
我国第一位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科学与创新奖”的治沙专家卢琦(上图左二),30年前远赴以色列开展治沙合作时,也正值30出头的青春年纪。回顾奋斗路,展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未来,卢琦寄语青年人,“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和挫折,永远向前。也期待更多想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年轻后备人才积极参与进来,这个领域是很开放、开阔的,相信一定会大有可为。”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