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寒气钻骨!建议女性:2事不做、3样多吃,护好气血不着凉!

霜降一到,秋冬交替的“分水岭”就格外明显:白天太阳虽暖,一到傍晚风就裹着寒气往身上扑,昼夜温差能差出十几度。此时人体的阳气像慢慢“收工”的工人,渐渐往身体里敛,而阴气却在悄悄变盛。

这节气就像给健康“搭地基”,要是没趁现在把身体调理好,等冬天寒风一刮,阳气不够用、寒气钻进来,感冒、手脚冰凉、吃点东西就腹胀的毛病全来了,整个人都没精神。

尤其对女性来说,这股寒气更要当心。咱们女性体质本就偏“阴”,气血一弱,寒气就像找准了缺口,专往腰腹、手脚里钻——轻则来例假时小腹冷痛,重则整个人总觉得暖不透,连脸色都透着苍白。

其实,霜降护好身体不难,关键是避开两件耗气血的事,多吃三样暖身补气血的食物,把“底子”铺好,护好气血不着凉,冬天自然少遭罪。

霜降后寒气钻骨!建议女性:2事不做、3样多吃,护好气血不着凉!

2事不做——不要吃冷饮

马上要通暖气了,屋里一热,不少姑娘就觉得燥得慌,想啃冰棒、喝冰饮解腻,可这想法真别有,这么做特伤身子!你想啊,外面都霜降了,天儿冷得风都往骨头里钻,咱身体里的“阳气”早就开始往回收着走了,连带着脾胃也没之前那么“扛造”,早扛不住凉东西的刺激了。

屋里暖气再热,也只是表面的暖,身体底子还是跟着节气走的,脾胃还是偏“弱”的状态。这时候猛灌冰饮、吃冰品,冰凉劲儿直接扎进胃里,脾胃肯定受不住,轻则拉肚、腹胀,重则还会耗损气血,等暖气劲儿过了,外面一冷,手脚凉、没精神的毛病全得找上来!

另外,女性体质偏“阴”,子宫对寒凉尤为敏感。霜降后本就寒气偏盛,再吃冷饮,寒凉之气会顺着食道、肠胃下沉至子宫,加重宫寒症状:轻则导致经期小腹冷痛、经血不畅、有血块,重则可能影响气血整体运行,让身体长期处于“寒凝”状态,进一步耗损气血。

2事不做——不要露脚踝

有些女性比较爱美,大冷的天也要露着脚踝,这种很伤害身体。首先脚踝那地方皮肤薄,血管还多,还有个叫“三阴交”的穴位特怕凉。冷风一吹,寒气直接就从脚踝往身体里钻,跟“抄近道”似的。咱们女的本身就容易气血虚、怕冷,寒气一进去,气血循环就慢了,不光脚踝、小腿凉,连手都得跟着冰,整个人从里到外都透着冷。

再者这寒气可不会老实待在腿上,要么往下窜到子宫,那经期不得疼得更厉害?要么往上拱到脾胃,本来天凉了消化就弱,再被寒气一刺激,吃点东西就腹胀、拉肚子,多折腾啊!所以真别图好看露脚踝,穿双袜子把它护住,比啥都强!

3样多吃——红枣

霜降寒气重,女性多吃红枣,是因为它性子温和、好消化,既能帮着养脾胃,让身体更好吸收营养、生成气血,又能直接补气血,让身子暖起来,扛住寒气不着凉,吃法还方便,日常吃很合适,可以煮粥、打米糊或者煲汤。

食谱推荐:银耳红枣羹

具体做法:

银耳掰开小块儿凉水下锅,中火锅开小火慢煮40分钟后,下红枣、冰糖煮20分钟后,下枸杞煮五分钟关火,盖上锅三分钟后就可以吃了。

3样多吃——红薯

红薯是健脾益气非常好的食材,能护脾胃,进入霜降节气后脾胃本就容易“没力气”,吃多了不消化,而红薯软绵好吸收,还能帮着顺肠胃,把脾胃养得好好的。脾胃给力了,才能把营养化成气血,身子才有底气扛寒气,不会总觉得手脚凉、没精神。

食谱推荐:大米红薯粥

具体做法:

大米清洗干净,红薯切块,锅中放入水倒入大米、红薯、红枣、桂圆,大火煮开,小火慢熬半小时即可。

3样多吃——鸡肉

霜降后很多女性会因寒气耗损气血,出现手脚凉、没精神,而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能为身体合成气血提供“原料”,帮着补足气血,让身体有底气抵御寒气,不像生冷食物会加重身体负担。

另一方面,它温和不挑脾胃。进入霜降节气脾胃本就容易“怕冷”,鸡肉不管炖汤、清炖还是焖煮,都软嫩好消化,既能给脾胃补充营养,又不会刺激肠胃。

食谱推荐:板栗鸡汤

具体做法:

1、土鸡切块,冷水下锅,加1勺料酒、2片姜片,焯水5分钟,捞出洗净血沫的。

2、板栗用刀划十字,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捞出趁热剥皮。

3、砂锅中放入鸡块、剩余姜片、葱段,加足量清水,大火煮开后加1勺料酒,转小火慢炖20分钟。

4、放入剥好的板栗,继续小火慢炖20分钟,至鸡肉软烂、板栗粉糯,加盐调味即可出锅。

大家好,我是食养小厨,一个喜欢美食的营养师、食疗养生师,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哦,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养生   霜降   气血   寒气   建议   女性   脾胃   身体   红薯   脚踝   红枣   手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