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翻身?刚还完6000亿外债,71岁的王健林又迎来大麻烦

曾几何时,“先挣他一个亿”的口号风靡大江南北,王健林也凭借这句朴实又豪横的话,成为一代人眼中的“商业教父”。

彼时的万达,风头无两。电影院线、万达广场、海外并购,王健林的商业地图几乎覆盖了全球,连好莱坞都被他收入囊中,一度站上世界舞台的C位。

然而,短短数年,风云突变,万达由盛转衰,王健林也从富豪榜的常客,变成了债务缠身的“老船长”。

王健林的大冒险

这场大冒险的起点,其实并不复杂。

2016年,万达选择从港股退市,想借此通过A股上市来实现更高估值。为此王健林签下了一纸“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8月前若不能完成上市,便需按年息12%回购股份。

这就好比是“拿未来换现在”的赌博,一旦赌输,代价极其惨烈。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A股上市未果,380亿元的回购协议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把万达的现金流炸了个稀巴烂。

从那以后,万达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外界曾一度质疑:这个曾经“买遍全球”的万达帝国,究竟还能撑多久?

2024年,万达还清了累计6000亿元的债务,虽说是“壮士断腕”,但也像极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苦撑。

更令人不安的是,2025年刚开年,王健林就迎来了新一轮的债务警报,仅在8月就被执行了24.02亿元,而全年的执行总额更是高达76亿元。

这不是“九死一生”,而是“百死无生”的节奏。

更扎心的是,这场危机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直接动摇了万达的根基。核心资产频繁被出售,连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万达广场都被“打包甩卖”。

你要知道,万达广场可不是普通商场,它们曾是王健林的王牌,是他“轻资产转型”战略中的稳定现金流来源。

如今这些都换成了短期的现金回血,就像一个人把自己的肝和肾都卖了来还债,能活下去,但已是破败不堪。

万达的股权状况也不容乐观。2025年,万达商管的股权遭遇了七轮冻结,涉及金额超1.4亿元。

王健林本人名下冻结的股权更是合计高达4.9亿元。这就意味着他在核心企业中的控制力正在急剧减弱,一个曾经的“绝对掌控者”,如今变成了“被动旁观者”。

如果说资产抛售是“卖血续命”,那么这场危机的深层逻辑,其实是“旧模式的崩塌”。

万达曾靠重资产起家,盖商场、建影院、买地皮,靠房地产的红利疯狂扩张。但时代变了,房地产不再是“永动机”,轻资产虽然方向正确,但转型远比预期艰难。

尤其是在高负债率的背景下,轻资产运营根本无法支撑巨大的资金缺口。这就是王健林的“结构性困局”:转型太慢,负债太多,现金太少。

“卖卖卖”还能卖多久?

面对如此局面,王健林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使出了“卖卖卖”大法。

从2017年开始,万达就不断出售海外资产,包括好莱坞传奇影业、英国圣汐游艇、澳洲地产项目等。

到了2024年,出售力度更是空前,26个万达广场、电影院线、酒店业务都被转手。

2025年,仅上半年,王健林就将48个万达广场打包出售给太盟、腾讯、京东等集团,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

这些项目分布在全国39个城市,既有北京、上海等“金字招牌”,也有榆林、泉州等三四线城市的“现金牛”。

表面看,这是一场高效的资产腾挪,能迅速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如果我们从商业逻辑来看,这种“断臂求生”的方式,其实极具风险。

首先,核心资产卖出之后,万达的“造血能力”必然下降。万达曾引以为傲的商业运营能力,正是建立在这些资产之上的。

如今这些项目归属他人,万达即便还能参与管理,也只是“打工人”而非“老板”。

其次,资产出售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债务扩张的速度。以2025年初为例,万达商管账面现金仅有116亿元,而一年内到期债务高达400亿元。

这就像一个人手里只有几张饭票,却要应付一整年的开销。即便你每天只吃泡面,也不够花。

更棘手的是,这种“卖资产还债”的模式,正在进入“负收益区间”。什么意思?

比如那笔24亿元的被执行金额,若按10%的年息计算,每年光利息就2.4亿元。如果你卖资产还债的收益,还不如债务利息跑得快,那就是“越卖越穷”。

这就像你努力工作赚钱还信用卡,但利息比你工资涨得还快,最后不仅还不上,还欠得更多。

而在王健林的身边,昔日的“兄弟情”也开始变味。

他的老搭档孙喜双因为资金链断裂,没能按时支付永辉超市的3亿元股权转让款,结果王健林作为担保人,被告上法庭,股权也被冻结。

原本是“有难同当”的兄弟情,如今成了“拖累彼此”的连环债。

此外,苏宁易购、永辉超市等与万达有股权合作的企业,也纷纷对万达发起仲裁,要求回购股权。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说明万达早期的“资本合作模式”正在崩塌。当年那些通过“交叉持股”建立的商业联盟,如今反而成了压在万达头上的“债务枷锁”。

那么问题来了,王健林到底还有多少“家底”可以卖?答案是:不多了。

万达的核心资源已经被出售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是管理公司、品牌授权等“轻资产”,这些虽然能带来稳定收入,但远不足以偿还庞大的本息压力。

更何况,当前市场环境并不支持万达重新融资。房企信心低迷,资本市场趋于保守,想靠发债、上市来回血,几乎是“痴人说梦”。

说到底,王健林面临的不是一场简单的债务危机,而是一次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崩塌。

在“重资产资本运作”行不通之后,轻资产的新模式又未真正跑通。这就像一辆车,旧引擎失灵了,新引擎还没装上,车子就被推上了高速公路,能不出事才怪。

71岁的王健林,还能再翻一次身吗?

在中国商业史上,王健林无疑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从退伍军人到地产大亨,从“首富”到“卖资产还债”的商战老兵,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与转折。

如今,71岁的他正站在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前有债务深渊,后有资产枯竭,左右是信任危机与战略迷茫。

他曾靠着土地红利和资本杠杆登峰造极,如今却必须靠“卖身求生”换得喘息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万达不再是那个让人仰望的“宇宙中心”,而更像是一个艰难求生的“庞然大物”。它依旧庞大,但已不再强壮。它还在呼吸,但每一次都显得那么沉重。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万达。它仍拥有全国最大的商业运营团队,仍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仍有一批优质资产和管理体系。

但问题是,这些是否足以支撑一个“翻盘”?换句话说,王健林还有没有能力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从目前来看,除非奇迹降临——比如政策突变、资本回暖、战略重组成功,否则这场“债务拉锯战”仍将持续,甚至愈演愈烈。

王健林不是没有战斗力,但面对的是一个早已变天的时代。他能否适应新规则,摆脱旧包袱,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命运,也是一场对“旧商业逻辑”的终极审判。

在这个“告别地产黄金时代”的今天,王健林的故事或许不会再有奇迹,但它依旧值得我们关注。

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野蛮扩张”之后的代价。未来如何,还得看他最后这一仗,能不能再次“先挣他一个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外债   麻烦   王健林   资产   债务   商业   股权   广场   现金   危机   核心   利息   好莱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