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9日)是国庆中秋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需要关注的传染病、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等问题进行答疑。
焦点1
秋冬季到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何运动?
秋冬季到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是否还可以运动,有哪些运动禁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童朝晖回答新京报记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气管炎等患者群体,秋冬季是具有挑战性的季节,科学适度的运动对保护肺功能、增强抵抗力非常重要。这类人群运动的核心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注意保暖和保湿。
推荐的运动包括散步或者快走,这是最简单、最安全的运动;太极拳,其动作舒缓柔和,能够有效地锻炼呼吸肌,改善肺活量,同时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还有瑜伽,瑜伽中的呼吸控制法是肺康复的一个核心内容,温和的拉伸体式可以增加胸廓活动度,改善呼吸效率,但要避免高温瑜伽或者力量要求过高的体式;以及呼吸肌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有效的训练可以改善肺功能,提升运动耐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运动时应该注意,疾病发作期一般禁止运动,比方说正处在感冒、肺炎或者哮喘急性发作阶段,这时候应该充分休息,待病情稳定得到良好控制以后再恢复运动。
避免在寒冷、干燥、污染严重的环境下运动,冷空气和污染物会直接刺激呼吸道,诱发支气管痉挛及咳嗽等症状加重。
避免高强度和暴发性运动,如短跑、快速冲刺、举重物、激烈的球类比赛等,这些运动会导致呼吸急促、身体无法适应,极易引起呼吸困难。
对于运动性哮喘患者,可以在运动前15分钟吸入短效的支气管扩张药物,避免哮喘的发作。
焦点2
节后归来,应当关注哪些传染病
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健敏提醒,国庆中秋长假外出度假旅行回来以后,要重点关注的传染病风险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呼吸道传染病,例如流感。长假期间,大规模人群跨区域流动,飞机、高铁这些公共交通工具的空间都比较密闭,还有车站等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呼吸道的病原也容易在这种场景下交叉传播。
第二类是消化道传染病,例如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等。长假期间可能聚餐较多,如果旅行去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吃了没有煮熟的食物,或者接触到被污染的餐具,就存在着得病的风险。
第三类要关注的是虫媒传染病的风险,例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如果去了流行的地区,被蚊虫叮咬后,就存在着感染的风险。还有一些人选择了出境游,或者到山区、森林、草原等地度假露营,也要留意有虫媒传染病感染的风险。
市民需要做好健康监测。旅行回来之后的1到2周内都要留意自己和家人的状况,观察有没有出现发热、咳嗽、腹泻、呕吐或者皮疹、关节痛等情况。旅行归来后,要彻底清洁,对衣物等一些常用的物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也可以回忆记录一下自己的长假行程,有没有存在不洁的饮食、蚊虫叮咬或者动物接触等情况。
一旦出现传染病的可疑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不要自己随便吃药,以免延误病情。就医的时候要戴好口罩,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或者肠道门诊就诊,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的旅居史或者相关接触等情况。生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做好居家消毒,避免疾病传播。
焦点3
得过流感后还要打疫苗吗?
秋冬季是流感流行季,各地已陆续启动了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
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健敏介绍,目前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其中,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接种,一方面,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株的型别都可能不一样,我国会根据全国的流感监测数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调整当季生产的流感疫苗,让疫苗跟当年流行株抗原性尽可能匹配。另一方面,接种流感疫苗以后,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因此需要每年都接种,才能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得过流感以后仍然需要接种疫苗,因为人体内产生的抗体仅对感染的病毒型别有效,感染以后,体内的抗体保护也不能够持久,接种疫苗能够起到进一步加强提高抗体保护水平的作用。
建议6月龄以上、没有禁忌证的人员,都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者免疫力较低,感染流感病毒以后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还有可能加重原有的基础性疾病,所以要优先接种。6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也是重点人群,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流感疫苗以后容易引发高热惊厥、肺炎、脑炎,儿童有可能在托幼机构或者学校内引发聚集性疫情。
此外,重点机构或者重点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护理机构、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等,6个月以下婴儿的家人也需要重视,他们接种流感疫苗后不仅能够预防自身的感染,还可以保护身边容易出现重症的人群。
焦点4
如何应对“伤春悲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岳伟华介绍,秋季天气转凉,日照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多属于正常生理心理反应。当出现情绪低落、紧张不安、心烦意乱等波动的时候,可以从两方面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帮助。
一是持续时间。如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心慌等情况,出现半年以上,或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问题持续时间超过两周,需要引起重视。二是严重程度。若情绪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或社交,需要引起重视以及专业的干预,建议尽早就医。
对于少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秋季需要警惕复发。患者应当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诊,患者本人或家属需要留意患者的睡眠、情绪及行为变化,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岳伟华建议,心理上的异常和不适跟身体的不适一样,需要被正视,积极求助是勇敢自信的表现,也应该给予他人包容理解的环境。同时“别标签化”,不要因为短暂的情绪波动就过分紧张,随意给自己贴标签。最终诊断或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干预,须由精神科医生通过面谈和系统评估来确定。保持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才能更好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心理挑战。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