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AI制图
台海网9月22日讯(导报记者 梁静)日前,武汉一小学某班因“多动症”学生长期扰乱课堂秩序,全班50多人仅个别学生到校,家长们要求多动症孩子转学的事件登上热搜,也揭开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实难题。
随班就读,是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落到具体班级,特殊孩子对课堂秩序的影响也确实客观存在。如何在公平、包容与课堂质量之间找到平衡?这条破局之路,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同频发力,缺一不可。
个案
特殊孩子的特殊行为 在任何场合都难以自控
上学期,厦门岛内一所小学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大部分孩子端坐听讲,唯独小宇(化名)在课上到一半时,开始不停晃动桌椅制造异响,老师多次提醒无果。几分钟后,小宇起身从最后一排的角落径直往前走,强行拖拽前排同学书包翻找东西,并且大喊大叫。老师越制止,小宇情绪反应越大,课堂秩序瞬间失控,全班同学纷纷转头看热闹,教学被迫中断。狼狈僵持了几分钟,这场闹剧以小宇妈妈将其暂时带离教室收场。“此前孩子回家也提过小宇的行为,但亲眼所见对我产生了很直观的冲击。”家长陈女士坦言,小宇难以自控的行为不但打断了课堂的节奏、打乱了老师的思路,还破坏了全班同学的听课状态。虽然她看见了小宇妈妈脸上的局促与抱歉,也能体谅她的不易,但仍担忧:“天天如此,长此以往,我们班的成绩还能好吗?班上其他孩子的学习都会受到巨大影响。”“我的孩子不是故意捣乱,他只是控制不住,他自己也不想这样的。”为了让小宇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小宇妈妈甚至曾在自己无法陪读时悄悄给孩子加大过药量,“但是那药的副作用很大,我们也不希望打扰大家的”。小宇妈妈的无奈,爬满了她疲惫的面庞。
为了平息班里的议论,班主任向家长详细解释了小宇的情况,在平时反复引导同学们:“小宇是班级的一员”“他需要大家的帮助”“大家要包容他”“他会慢慢变好”……“至少目前看来是奏效的,起码家长和同学们在表面上没有特别排斥小宇。”班主任说。
现象
随班就读矛盾很常见 学校不可能要求学生转学
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24—2025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厦门市持有残疾证和具备医学诊断证明、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共计1200多人。这些孩子中,除了多动症患者,还涵盖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多重障碍等不同类型。“怎么感觉孤独症、多动症孩子越来越多,几乎每班都有。”近几年,不少中小学老师和校长都有类似感慨。不过,厦门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感受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譬如有些孩子非常调皮,老师也会建议家长带去医院排查是不是多动症,这就容易使学校、老师放大对“特殊孩子越来越多”的感知,但行为上的“多动”并不等同于医学意义上的“多动症”。再加上特殊孩子的课堂管理常常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校、老师在处理其引发的问题时往往耗时耗力,这也会进一步加剧校方和老师的这种印象。
根据岛内几所学校的校领导反馈,一般情况下,新生入学前,学校会把这部分孩子先筛出来,平均分配到各班,“各班都有,也公平”。有的学校,平分后还有余数,就由各班主任抓阄领走,一个班最多两三个特殊孩子,“超过三个,老师的课就没法上了”。
换句话说,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可能就在你家孩子的班上,这些学生带来的困扰也真实存在。数月前,厦门一小学就出现了家长写联名信向区教育局反映情况,诉求是让班上的一名特殊孩子转学,因为这名特殊学生“实在太特殊”,长期扰乱课堂秩序,“大家都受不了”。区教育局的答复是,不可能要求学生转学,这是规定。
从目前的普遍做法看,这类矛盾都以协调解决为主,除非是特殊孩子自行转学,否则都是随班就读到毕业。在此过程中,有余力的家长会进入教室坐在孩子身边陪读,“太特殊”的孩子也有外出康复一段时间再返校的案例。
努力
厦门的融合教育水平 早已位列国内第一梯队
作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重要模式,随班就读在厦门已推行多年。面对随班就读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厦门通过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支持体系,持续提升学校融合教育能力,推动全市融合教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跻身国内“第一梯队”,为破解随班就读困局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硬件与政策支撑上,厦门先行布局。2016年教育部出台《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后,厦门于当年底同步出台市级实施指南,这一融合教育领域的战略性文件,于2017年正式落地实施,首批39所随班就读基地校确立。截至目前,全市146所随班就读基地校的资源教室已全部建成投用,为特殊学生的课堂适应、行为引导提供了硬件支撑。
为强化常态化指导,2017至2019年间,厦门在市、区两级共设立7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分别挂靠特教学校,统筹推进融合教育相关工作。以海沧区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为例,该中心依托海沧区晨昕学校,组建专业团队,每学期对区内普通学校开展不少于5次巡回指导,内容既包括特殊学生课堂行为管理技巧,也涵盖学校融合教育机制搭建、校园文化培育等,帮助学校系统性应对随班就读带来的各类问题,该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同步推广实施。
为了提高学校应对随班就读挑战的关键能力——教师融合教育专业能力,2018年,厦门启动首批融合教育教师专项培训,覆盖39所随班就读基地校、市区特教教研员及特教学校,通过为期一年36个课程的系统培训,打造出首批骨干力量。此后,2020年开展了第二期长期培训。同时,自2018年起,形成“每年两次、每次一周”的短期培训机制,延续至今,持续提升教师应对特殊学生行为、协调班级矛盾的专业能力。
此外,厦门还建立完善的推进与评估机制,通过对基地校开展融合教育专项考核,“以评促建”倒逼学校优化随班就读管理;同时搭建跨区教学视导平台,促进校际、区域间经验共享,让科学、创新、高效开展融合教育的做法得到快速推广,从而推动融合教育在“保障公平”与“维持课堂质量”之间持续寻找更优解。
观点
教育的美好在于包容多元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职特教教研员李玉影,深耕特殊教育领域二十七载,她不仅牵头搭建厦门市随班就读基地校组织架构,并作为省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负责人和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主要联络人培养众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在李玉影看来,教育的美好,不仅在于它能成就“优秀”,更在于它能够包容“不同”。
生而为人,首先要“为善”,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李玉影认为,特殊孩子家庭已经背负常人难以想象的负担,大家至少要做到不让他们在求学路上因排斥变得更加艰难。其次,要包容多元,正视世界的多元性,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与行为特点都有差异,以接纳代替苛责。她认为,普通孩子也是融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他们既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更能成为助力特殊学生成长的“同行者”。“把普通孩子培养成懂差异、会帮助的角色,尤为关键,这能反哺整个班级的接纳氛围以及普通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而这份意识与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家校双方先提升自身的融合教育认知与能力,专业的培训正是重要支撑。
此外,更要坚守“依法”准则,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受教育权,“要求特殊孩子转学”的诉求,本质上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心;而专业技术支持,应建立在这三者之上,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之路,其实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我们的教育,是希望培养出只会考高分的孩子,还是能理解多元、富有同理心的未来公民?答案藏在每一次对特殊孩子的包容里,藏在教师耐心引导的课堂中,藏在家长们放下偏见的理解间。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业支持,更需要包容、理解和坚定的共识: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放弃,也没有一个孩子应该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这条破局之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挽手同行。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