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热力学第二定律,神仙才能看得懂呐,幸亏我懂啊!

享誉全球的华为公司,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全中国最著名的企业。那么,任正非作为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应该就是全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家。

任总虽然也是技术出身的“大老板”,但他的专长是通讯技术,他不是物理学家。然而,有趣的是,他把颇有难度、相当深奥的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华为的经营管理。

他在一次华为内部演讲中说:“大家应该知道,其实最无能的就是我。”

台下员工听到任总说自己“无能”,几乎都在窃笑:

“您要是无能,中国哪个企业家,即使是最大的大佬,也不敢出来讲话啊!”

“总说自己无能,这老爷子也太谦虚了!”

任总在台上继续说:

“我的无能就是容许庸人有能。就是说这个火车咕咚、咕咚地走,走偏走歪我也不骂你们,反正你们浪费的钱都是你们挣来的。”

“但是呢,你们多挣一点你才好浪费嘛。然后呢,你们就顺着公司指引的方向咕咚咕咚地继续走。结果呢,这个世界就把这个帽子扣到我头上,说我管理有方。”

谈到企业管理方法,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华为经营管理上的应用,他说,这个定律太复杂了,只有“神仙才能看得懂呐”,但是他话锋一转,说:“幸亏我懂啊!”老爷子带着天真、自豪与幽默!

台下顿时一片掌声,笑作一团:“哎呀……我的天啊!这老爷子也太有才了……”

1,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要理解任总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华为管理上创造性的应用,首先要了解这个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很多种表述方式,其中比较容易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的形式是“熵增原理”: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若这个系统与外部环境没有能量交换,则这个系统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这个混乱度或无序性用“熵”(shāng)表示,则这个系统就是朝熵值增大的方向发展。

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早在1854年就提出了“熵”(英语entropy)的概念。1923年有国外学者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担任翻译,他当时就创造了一个新字“熵”来翻译对中国人来说是全新的概念——entropy。

因为概念“entropy”与“热量变化量dQ”对“温度T”的除法结果“商”dQ/T有关,又与热量即“火”密切相关,所以这个新字的完美构成就是:火+商=熵。

在科普资料中,经常把一个房间比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房间内的物品摆放不整洁的混乱程度就是“熵”。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房间的物品摆设必然会“自发”地趋于越来越严重的“无序”,即脏乱差,除非有人去整理。有人整理情况下,这个房间的变化就不属于这个房间的“自发”变化趋势。

再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

一只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您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需要消耗您的一些体能;这些能量来自于您进餐的一只馒头;做馒头的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而阳光的能力来自于太阳核聚变,核聚变要消耗太阳氢元素。

整个过程是,前者的“熵减”需要后者做出“熵增”的牺牲。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系统,它不存在“外界”,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这种情景称为“热寂”,或者“熵死”。

2,什么是“熵减”管理哲学?

任正非以他杰出企业家独特的跨学科思维与哲学家风格的创新思维,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企业管理实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熵减”管理哲学。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是无序性的增加,那么“熵减”就是有序性的增加。 按他的观点,企业如同一个热力学系统,如果不持续输入能量,就会自然走向混乱和衰败。

实际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陆续在多篇文章和讲话中提到了“熵”的概念。对此,更具体地,应该如何理解?

小到一株草,大到一个社会,其实都可以用熵这个概念来解释。一个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动,很快会走向死亡。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和进步,很快就会被淘汰,最终走向灭亡。

还是以水为例子,水必定是从高处流到低处,其实就是熵增,最终成为一潭死水,也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并未成为一潭死水,水其实每天都在流动,这是因为地球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 太阳是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系统,水得以蒸发,即熵减,从而实现整个水系统的循环流动。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个是开放,一个是活力。

  1. 企业的开放。

华为的活力引擎结构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开放。为什么开放是基础?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封闭的状态下必然熵死。

华为10年投入3200亿元的研发经费,就是“开放”和对外合作的重要指标值。在开放合作方面,不仅在技术层面,而且从战略到文化,其实都是在遵从一种开放的架构。

要把华为的企业发展“主航道”拓宽到超出众人的想象,天南海北、五洲四海的船都能在上面航行——华为战略层面的开放;

要用美国砖、欧洲砖来造我们的万里长城——在技术、研发、流程方面的对外开放和吸收,不一味追求自主创新。

企业的活力。

微观层面就是人,华为希望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发生命的活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解决人的惰怠和熵增,从而产生华为发展的力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阐述了,自然界不可能将热量从低温自动地传导到高温,必须有动力才能完成这种逆转。

人的天性会在富裕以后变得懒惰,这种自发的演变趋势现象并非不可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它。

我们组织的责任就是要促进逆自发演变规律而行动,以利益的分配为驱动力,反对惰怠的生成。

组织的无作为,就会形成“熵死”。

人的激活。

首先,对优秀员工破格提拔,每年有充分的名额,就是希望每个人在最佳的时间,以最佳的角色,做出最佳的贡献,然后公司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回报,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要扩大人才发挥作用所需的舞台。金字塔塔尖那么小一点,能站几个人?把塔尖削掉,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提供给公司内外的人才,不论是领袖人物,还是专家、管理者。

还有,通俗地说,要有适当的KPI与对应的奖罚制度。就是用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分配来促进和获得更大的价值创造,这就是熵减。

华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不能够模糊化,必须要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多劳多得。分配其实就是奖惩,企业奖励什么,就会通过KPI引导而得到什么。

人性必然有贪图安逸和趋向惰怠的一面,所以不可以以人为本,而是用价值评价和分配做驱动力,对抗熵增。

什么是“熵减”管理方法论?

任正非的“熵减”管理哲学,在形式上看起来非常高大上、非常现代化,然而,实质上,它也有它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的方法。

任正非对熵增原理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物理类比,而是将其升华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论。

在组织管理层面,任正非强调组织的精细化管理。

任正非要求华为一定要建立起一套机制,要求每个人到达任务规定时间点后,首先是解决现在的“账实相符”问题,即,员工实际完成的工作种类和工作量“实”是否符合原计划“账”的要求。

这种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工作任务混乱带来的组织熵增。

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任正非要求大投入、大回报。

在技术管理上,任正非强调:“我们要科学化地利用现代的工具和手段,舍得投入,靠现代化的武装装备,才能真正将一线武装到牙齿。”

这种持续的技术投入,为华为提供了对抗技术熵增的能量源泉。使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形成了显著的“技术高位势能”。

人才管理方面,任正非推崇新陈代谢。

优者引进,能者提升,庸者降职,劣者淘汰。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体,每隔若干天,必然会完成整个身体血液的更新一样。

在知识管理体系方面,任正非提出了交流和传承的企业政策。

任正非认为:“不分享就等于没有用。”饺子不可“暗戳戳”地放在倒不出来的壶里,而是要明明白白地放在碗里。如果“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那就要掰开包子,露出美味的肉馅,让食客看到、闻到。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它必然有伟大的创始人和领导人,而伟大的企业家必然有他伟大的管理战略和管理策略。任正非的“熵减”管理哲学就是华为的管理指导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热力学   定律   华为   无能   神仙   能量   混乱   价值   财经   系统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