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济部长教训德企:我不明白,中国供应链你们是非依赖不可吗?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德国经济部长教训德国企业:我就不明白了,这中国的供应链,你们一个个是非依赖不可了是吗?

当地时间10月28日,在柏林举行的一场贸易会议上,面对演讲席下的一众德国企业代表,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Katherina Reiche)义正辞严,当众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

“德国企业不应该单方面依赖中国,尤其是在原材料方面。我早就向你们呼吁过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了,但这至今也没能实现。我就不明白了,这中国的供应链你们是非依赖不可了是吗?”

赖歇的语气中带着不解,甚至是一丝责备,那场景不像是一个经济部长在和一众企业代表商量问题,反而更像是一个班主任在质问一群不听话的学生。

赖歇的演讲看似是德国政府对企业的敦促,实则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喊话。

赖歇口中的“不明白”也不是真的困惑,更多还是一种战略姿态。她要用这种公开施压的方式,打破德国企业对华依赖的舒适区。

然而,台下德企代表们的震耳欲聋的沉默,却揭示了这场会议的荒诞。

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赖歇口中的“供应链多元化”,背后不仅是德国经济深层的结构性困境,更是政治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赖歇的质问不是一时兴起。

作为首位来自东德的经济部长,她肩负着带领德国经济走出连续两年衰退的重任。

在赖歇看来,德国目前的困境是德国自找的。包括政府监管过度、能源价格高企、福利成本太大,以及,对中国供应链的“危险依赖”等。

现如今,对华“脱钩”“去风险”这类说辞,已经成了欧洲政坛的政治正确。而赖歇的言论,也只是对这一叙事的积极响应而已。

她试图对德企的行为进行重新定义。继续依赖中国不再是市场选择,而是“战略短视”;转移供应链也不再是成本问题,而是“国安问题”。

这种话语转换的背后,是德国乃至欧洲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欧洲已经认定,中国从合作伙伴变为了欧洲的“系统性竞争对手”,那么自然而然地,经济议题也就被赋予了地缘政治的重量。

虽然赖歇言之凿凿,但德国企业界却选择用沉默来表达不满。

这种沉默源于一个残酷的现实。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是数十年全球化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哪家德企的一时糊涂。

以稀土为例,中国不仅掌控全球大部分产量,更建立了从开采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德国想要重建这样的体系,不仅需要天文数字的投资,还要面对能源成本、环保标准和熟练工人的多重制约。

不仅稀土,市场也是如此。

大众汽车近40%的销量来自中国,宝马、奔驰同样深度依赖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对许多德国企业而言,“离开中国”不仅意味着供应链断裂,更意味着放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政客可以高谈阔论所谓的“价值观供应链”,但企业是要对员工和股东负责的。

放弃中国就等于放弃竞争力,哪家有理智的德国企业都干不出来。

赖歇的困惑,恰恰暴露了德国经济模式的深层矛盾。

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建立在出口导向、能源廉价、技术领先三大支柱上。

而如今,这三根支柱都在动摇。

在放弃俄罗斯天然气之后,德国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成本压力

而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德国也在失去传统优势。

愈发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更是让基于效率的全球分工体系面临重构。

在这种背景下,“去风险”本应是德国经济的自救之道,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一个典型的悖论是,德国政府希望德国企业将供应链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工人素质,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中国。

更讽刺的是,部分德国企业为了应对本土的高成本,反而选择加大在华投资,将研发和生产更深入地嵌入了中国市场。

“多元化”的口号喊一喊是容易的,但忽视现实就难了。

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改变。

赖歇的质问,本质上是一场“政治正确”与“经济现实”的对决。

在政治层面,“去风险”是必须高举的旗帜。德国政府需要向选民展示其维护经济安全的决心,向盟友证明其地缘政治的可靠性。

但在经济层面,“去风险”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代价。更高的成本、更低的效率、更弱的竞争力。

所有这些代价,最终要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担。

如果德国政府强行推进供应链转移,可能导致德国制造业外流、通胀攀升、竞争力下降。

如果德国企业阳奉阴违、拖延执行,则会让政府的战略权威受损。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赢家的博弈。

赖歇的那句话“我不明白”,或许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答案。

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德国企业愿不愿离开中国,而是德国经济能不能承受离开中国的代价。

赖歇作为一个政客,当然可以为了选票而高喊“自主可控”。而德国企业为了生存,只有紧抱中国这一个选择。

德国困境,其实也是整个美西方德困境。所谓对华“脱钩”的“去风险”战略,最大尴尬无非就10个字:口号震天响,落地寸步难。

赖歇不是不明白,她不可能不明白。

她只是没法承认。

供应链的转移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伤筋动骨的结构重组。

而德国,还远远没有做好承受这份代价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中国   经济部长   是非   教训   德国   企业   经济   政治   欧洲   政府   成本   风险   地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