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张最近总是睡不好,晚上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原发性失眠,建议他调整作息、放松心情,并推荐他试试“莲子粥”。
一听这话,老张愣了:“莲子?不就是煲汤煮粥用的配料吗,还能治失眠?”医生解释:“不是说莲子是药,更不是灵丹妙药,但在调理睡眠上,它确实有科学依据。”
近年来,莲子作为一种传统食材,越来越受到营养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对长期失眠、睡眠质量差的人群,常吃莲子,有望带来3个切实好处。

莲子,在中医里叫“莲实”,味甘、性平,归心、脾、肾三经。古人说它能“养心安神、补脾止泻、固精益肾”,尤其适合体虚、心神不宁的人。
但光靠古书说可不行,现代研究也在逐步印证它的作用。
202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莲子提取物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降低入睡潜伏期,具有一定安神催眠作用。

其活性成分如莲心碱、槲皮素、异鼠李素等,被证实可以影响大脑中GABA(γ-氨基丁酸)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帮助放松神经、促进睡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失眠患者,在规律食用莲子后,睡眠质量逐渐改善。
失眠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不同人失眠的原因不一样,调理方式自然也要因人而异。
医生指出,以下3类人群,适量吃莲子,可能改善得更快:

1. 心火旺型失眠者
这类人晚上脑子停不下来,总是胡思乱想,容易烦躁、口干、舌红、心慌。
莲子中苦味最重的“莲心”就是天然的“降火剂”。中医认为“苦能泄火”,适量吃些带莲心的莲子,有清心火、安神志的效果。
不少中医门诊会推荐“莲心泡水”或“莲子百合粥”作为辅助调理手段。

2. 脾虚型失眠者
这类人白天容易乏力、食欲差、晚上容易醒,属于“脾虚生痰、痰扰心神”。
莲子有很强的“健脾”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莲子益脾止泻,养心安神。”
脾好了、气足了,身体才能有力气推动睡眠机制运作。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久病体虚者,更适合吃莲子的原因。

3. 更年期女性的顽固型失眠
不少女性在40岁后,突然开始出现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心悸出汗等典型更年期症状。
这是因为体内雌激素和褪黑素水平下降,影响了大脑调节睡眠的功能。
研究发现,莲子中富含的植物性黄酮类物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焦虑,某种程度上可辅助改善这类失眠。

很多人以为莲子只是“补补脾胃、助助睡”,其实它的营养价值远不止于此。
1. 抗氧化、抗衰老,堪比天然抗老药
莲子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原花青素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在《食品科学》期刊发表研究指出:
莲子皮中的多酚提取物在体外实验中能显著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经常吃莲子皮肤变好了、精神状态更稳定了。它不仅仅是“补”,还能“养”。
2. 调节血糖,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莲子虽然是碳水化合物类食材,但它的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消化吸收慢,不会引起血糖快速波动。
同时,它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适合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人群日常食补。

好的食物吃错了,也可能变“补药”为“负担”。
医生提醒,吃莲子要注意以下3点:
1. 别只吃白胖部分,把“莲心”扔了
很多人觉得莲心太苦,做粥做汤前都把它剥掉了。其实,莲心才是莲子中最有“镇静安神”作用的部位。
当然,苦味重、胃寒的人可以少放一点,但完全去掉其实很可惜。

2. 不要生吃干莲子
干莲子质地坚硬、生涩,不易消化,直接生吃可能引起胃胀、腹痛等问题。
建议煮粥、炖汤、蒸煮后食用,不仅口感更好,营养也更容易被吸收。
3. 控制量,每天不超过30克
虽然莲子好,但也别过量。中医讲“滋腻易滞”,吃多了反而伤脾胃。
成年人每天食用20~30克干莲子(约一小把)即可,搭配百合、红枣、糯米等煮粥,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莲子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但也并非人人适合。
· 大便干结者:莲子有“涩性”,吃多了容易加重便秘。
· 寒性体质者: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人,吃多了莲子可能加重寒症。
· 低血压人群:莲子有一定降压作用,低血压患者最好少食。
总原则是:身体虚弱、睡不好的人可以适量吃;但体质寒凉、消化差的人要注意控制量。

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失眠几乎成了“全民问题”。比起一味依赖安眠药,不如从饮食和作息入手,慢慢调理。
莲子不是灵丹妙药,但它确实是大自然馈赠的一味“安神良方”。

如果你也常常被失眠困扰,不妨晚饭后来一碗温热的莲子百合粥,或许它就是你今晚睡个好觉的“小帮手”。
参考资料:
[1] 梁媛媛, 陈志南. 莲子提取物对实验性失眠小鼠的催眠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 37(6): 63-66.
[2] 廖清泉, 黄颖. 莲子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3, 44(2): 215-22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普及行动计划(2021—2025年)》.
[4]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