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你怎么又在染头发啊?”黄阿姨65岁了,头发雪一样白。一到月初,她总要自己动手,把白发悉数染成黑色。可刚刚涂在发根的黑色染发剂,那刺鼻的味道在小小的卫生间久久不散,让孙女皱起了眉头。
“染发剂对身体真的没啥影响吗?”家人反复追问。可黄阿姨不以为然:“身边邻居都染,哪有人得病的?”但恰恰是所有人的“理所当然”,悄悄埋下了健康隐患。染发会致癌,这是真的吗?黑色染发剂为何反而最危险?

染发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2600多名受访者中,高达90%以上的人有染发经历,而且四成受访者染发频率较高。无论是为了美观遮掩白发,还是单纯想“换新造型”,染发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日常。
但近年来,“染发致癌”的讨论却愈演愈烈,许多人都开始担心这个习以为常的美丽习惯,是否真的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很多人认为染发剂,只是改变头发颜色的小工具,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大多数永久性染发剂,普遍含有苯二胺、芳香胺、对苯二胺等化学成分,它们不仅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发丝内部,还可能渗透至头皮,进而进入人体循环。
尤其是黑色染发剂,一般所含苯二胺类物质和重金属盐比例更高,被反复指出风险显著上升。

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期刊》曾刊载一项历时40多年的研究,涵盖121,700名欧美女性。结果显示,普通染发并不会显著增加膀胱癌、肾癌等大多数癌症的发病风险,但与皮肤基底细胞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某些癌症有关。
且自然发色较黑人群,染发后霍奇金淋巴瘤患病风险显著上升。国内外医生一致提醒,长期频繁染发,尤其是使用黑色染发剂,确实可能提高某些癌变风险。
此外,染发剂中的化学组分会破坏头发结构,导致头发干枯、断裂甚至脱发。不少人染发后感到头皮红肿、瘙痒甚至糜烂,这其实是染发剂过敏的典型表现。数据显示,过敏性皮炎是染发带来的最常见副作用,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0%以上。特别是过敏体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更应规避染发风险。

有些人认为,只要产品宣传“植物配方”,就完全安全。然而,无论哪一种染发剂,都不能做到“0风险”。专家建议,染发人士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五项要点:
一、优先选择合规且安全的品牌染发剂
务必选购正规厂家生产、包装完好、成分标识明确的产品,避免来路不明的“飘柔、三无染发剂”。建议尽量选择天然植物染发剂,其化学物质含量较低,对人体刺激和损伤都小很多,但要警惕假冒伪劣品。
二、染发前务必做过敏试验
不少人头皮敏感,染发后出现红肿、瘙痒、刺痛。建议在使用新染发剂前,提前48小时在耳后、手臂内侧做斑贴试验,如无明显过敏再正式上头发。

三、染发时避免头皮受伤和过度暴露
染发剂应尽量只涂在发丝上,避免直接接触头皮。如果发现头皮有红点、破损、过敏等异常症状,必须暂缓操作。染发过程中可在发际线涂抹乳液或凡士林,为皮肤增加一道隔离膜,减少不良反应。
四、“间隔半年一次”为佳,切勿频繁染发
临床发现,高频染发者头发受损率比正常人高出65%以上。建议染发间隔半年及以上,且染发前两天最好不要洗头,让油脂先滋养头皮,降低损伤。
五、特殊人群慎重染发,安全优先
曾有过严重过敏史的人群、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最好尽量避免染发。特殊人群如慢性肾病、肝病患者,亦应控染发次数,防止化学成分累积带来隐患。

尽管部分研究提示染发剂与某些癌症有一定联系,但普通消费者遵循合规产品和科学操作,风险总体可控。实际上,大量染发者并未出现罕见严重并发症。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长期反复、频繁、不加选择性地使用高风险染发剂,特别是黑色系产品对苯二胺含量普遍较高,更需慎重。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染发导致致癌只是微小概率事件,但染发引发的皮肤过敏、脱发、头皮损伤、头发断裂等却十分常见。因此,每一次染发前,多一分细致与科学,多一分警惕与守护,才能让美丽与健康兼得。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生活饮食健康风险防控手册》
《英国医学期刊(BMJ)对染发行为的长期健康影响分析》(2020年第272期)
《皮肤科健康与化学品接触警示通报》
《安全染发与头皮健康专家共识解读》
《肿瘤预警与生活环境干预白皮书》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