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打卡蜀道上的名碑名刻

  秦蜀古道沿线摩崖题刻 (组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千年前诗仙李白的这句诗,生动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那么,李白眼中的蜀道,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近期,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蜀道专项普查工作正在热火朝天进行,分布在蜀道沿线的众多摩崖碑刻成为重要普查对象。在著名的汉隶“汉三颂”中,位于褒斜道上的《石门颂》和故道上的《郙阁颂》都在陕西……本期,就让我们跟随考古队的脚步,一起去了解和感受千年蜀道的遗迹风采。

  “四普”蜀道专项普查队工作照

  新普查

  启动“考古中国·蜀道考古”项目

  历史长河中,蜀道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川陕甘渝地区,见证了这三省一市的繁华与变迁。千年前李白喊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句,生动描绘了蜀道的险峻。然而,正是这条道路,见证了无数交流与互动,成为川陕甘渝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

  陕西境内的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穿越秦岭和巴山的多条古道。这些古道以汉中盆地为界,形成了“北四南三”的格局。北段的4条古道分别是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它们从西向东依次穿越秦岭,连接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南段的3条古道包括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从西到东穿越巴山,连接汉中与四川盆地。

  近年来,蜀道的保护和利用受到高度重视,蜀道的部分路段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名单,其保护和申遗工作也正在推进中。同时,国家文物局也批准启动了“考古中国·蜀道考古”项目,该项目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陕、甘、渝三地的考古机构,协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形成跨区域合作。

  褒斜栈道上的栈孔

  新数据

  秦蜀古道陕西段有遗迹三百多处

  “四普”启动后,陕西成立了蜀道专项调查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彦峰担任队长。在近期举办的“四普”推进会上,李彦峰介绍,他们的工作兼顾了蜀道“四普”和蜀道考古项目两部分内容,其中,蜀道考古项目更加侧重于从考古的角度来开展蜀道的调查与研究,而“四普”则是对蜀道沿线范围内的文物资源进行摸底普查。

  秦蜀古道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全长约4000公里,其中陕西段占三分之二,有313处道路本体遗迹,包括栈道、碥道、栈桥等,这些遗迹完整地勾勒出古道在陕西的走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着陕西境内蜀道线路的调查工作。提及蜀道专项工作的难点时,李彦峰感慨:“素以艰险难行而著称于世的蜀道,地跨三省一市,地理环境极为复杂,沿线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这对‘四普’和考古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彦峰介绍,蜀道专项主要目标是确认蜀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走向与现状,测算蜀道长度,建设蜀道及其沿线城址、墓地、寺观、桥梁、石刻等相关类型遗存的数据库,确认不同时期道路年代,研究蜀道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推动蜀道学术成果的转化,助力蜀道申报世界遗产。“四普”以来,蜀道专项普查队采用了“点线连片”的普查方法。“点”主要包括古道沿线重要的节点性的城址、驿铺、关隘等,陈仓道上有秦国都城遗址秦雍城遗址及重要关隘大散关遗址等,以及一些与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的重要文物点,诸如“凿空”西域的汉使节张骞的墓葬、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和墓葬,以及汉代名将张良庙等。“线”则表示,蜀道本身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连接着川陕甘渝地区。蜀道专项普查队通过对古道的分级,将其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和三级道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道的保存状况和历史价值。

  灵岩寺

  除了古道和古遗址,蜀道专项普查队还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全面普查,以形成“片”。包括古道沿线的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古镇、村落、驿站等人文景观,如剑门关、翠云廊等文化景观类,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的交通史和文化传承。蜀道沿线的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古柏群,特别是连云栈道沿线的关隘、驿站、土石碥道等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和生态价值。如从眉县斜峪关到褒谷口的调查中,发现了众多栈道、碥道和古桥梁等遗迹。这些成“片”的文物资源,是将来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举办研讨会和出版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界对蜀道研究的关注和参与的重要基础。据悉,蜀道专项普查队正在与本地交通、林业、地质等部门沟通合作细节,未来还将在道路交通、古树名木等方面开展成果转化合作,进一步推动蜀道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褒斜道调查

  新证实

  商末周初已有蜀道

  李彦峰介绍,此次蜀道专项调查,不仅要开展蜀道考古调查工作,还承担着蜀道考古发掘工作。蜀道的“四普”与考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蜀道“四普”会全面梳理蜀道沿线的文物资源,包括古道、桥梁、栈孔、关隘、行道树、碑刻、驿铺以及相关古代遗址、寺观龛像、名胜古迹、历史城镇等。这些基础数据为蜀道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帮助蜀道考古快速定位和识别重要遗迹,避免重复工作,提高考古效率。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秦岭南北就开始有文化交流,西周时期更是交流频繁阶段,秦汉和隋唐都是秦蜀古道发展的重要时间阶段,在这些古线路上也发现了大量遗存,结合早年的多次普查数据和已知的考古发现,只是摸清了大致范围,但尚未进行过专项的、更细化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因此,在本次“考古中国·蜀道考古”项目进行期间,陕西省境内就进行了3处遗址点的发掘。宝鸡凤县梁鹿坪遗址位于故道的中间节点城址古凤州城附近,在前几次文物普查中,该遗址地表采集到了包括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秦汉及隋唐时期的遗存。这次通过蜀道专项考古队的发掘,已在该遗址发现了多座先周时期的墓葬,还出土了陶器等珍贵文物。不止如此,在该遗址的隔河对岸,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早年还发掘过一批战国秦汉时期和唐朝时期墓葬。这些遗物的发现,特别是先周墓葬的发现,实证了蜀道早在商末周初就已经开辟。目前,相关发掘仍在进行中,期待有更多好消息传来。

  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新发现

  蜀道上的名碑名刻真不少

  李彦峰介绍,截至目前,褒斜道的调查路线由眉县斜峪关开始,至褒谷口至褒城结束。

  褒斜道上享誉海内外的摩崖石刻莫过于石门十三品,它们原位于汉中市汉台区褒河褒谷南口西岸的石门隧道内外,该石门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隧道之一。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也在“四普”的复查范围内。蜀道普查队通过细致的鉴别和绘图工作,按照标准对地表和水面以上部分进行采集。除了现场采集,普查队员还需对照历史资料,完整记录历史沿革,如褒斜道上原呈洞状的石门,以及洞内外附近山石上有东汉至明清时期摩崖题刻百余方。1974年国家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将“石门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内的“辞”“海”二字 资料图片

  石门十三品全部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特别是《石门颂》为“汉三颂”之一,它刻于东汉建和二年。作为汉代摩崖石刻中的典范之作,它的书法以其肆意奔放、纵横劲拔、率意天真之气,备受推崇,以摩崖的面貌呈现一种山野之气、山林之趣。早年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问世时,封面题字就选自《石门颂》。2004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隶书邮票,收录了四篇隶书佳作,其中一枚就是《石门颂》。有专家评价《石门颂》《石门铭》为李白《蜀道难》的姐妹篇,不仅是汉隶极品,同时也是汉赋佳作,令无数文人墨客寄情于此。据说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曾在《石门铭》下睡过一宿,离去时深情地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与此同时,蜀道专项故道的野外调查也在稳步推进中。普查队从宝鸡市渭滨区出发,沿着古道一路向西,直至凤县灵官峡两河口。在普查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对沿线的古道遗迹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在故道的普查中,重点对郙阁栈道进行了详细复查,郙阁栈道位于今略阳境内沿嘉陵江接沮水道抵汉中的位置。

  汉中市博物馆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郙阁栈道作为古故道由关中入川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许多历代名人摩崖石刻,其中尤以“汉三颂”之一《郙阁颂》著名,它刻于东汉建宁五年,该题刻原在略阳县徐家坪镇白崖碥嘉陵江西岸崖壁间,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现保存于灵岩寺内。《郙阁颂》记录了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的故事。碑文记述该栈道析里段艰难险峻,士民商旅,往还苦之。东汉建宁三年,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命“衡官掾下辨仇审”修建“析里大桥”,以解危殆。竣工后,由武都太守李翕等人撰此颂文,勒石纪功。《郙阁颂》文末不仅有年款,还署有撰、书人名衔,这在汉代摩崖题刻中很罕见。

  该碑的珍贵还在于历史文献大致完整,成为研究古代栈道交通的珍贵史料。根据碑文记载,至南宋绍定三年,沔州知州田光仁见原刻风雨侵蚀、剥落日甚,恐年久绝迹,乃以原刻形制大小,仿其汉隶笔法,重刻《郙阁颂》于灵岩寺。现在,此石刻仍在灵岩寺奈前洞何桥边石崖上,由略阳县灵岩寺博物馆保护。这件石刻亦被国家文物局纳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位于略阳县的灵岩寺建于唐开元年间,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四普”的复查类型,该寺地理位置属于嘉陵江边故道范围内。灵岩寺巧妙利用了天然形成的前后两个溶洞,前洞内有明代正德六年塑造的毗卢大佛一尊,两侧为清代增塑的白衣菩萨和接引佛。洞前有大山门、二山门、大雄殿、望江楼及南北厢房等,多为清代和近代所建。后洞又名“罗汉洞”,较矮浅,洞中直立一根天然钟乳石柱,洞底有一巨石掩压洞口,洞内塑有睡佛一尊,另有石雕、泥塑佛像数尊。洞前建有殿宇楼阁。宋时,灵岩寺达到全盛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灵岩寺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吸引着观众,更因其丰富的摩崖题刻和碑石而闻名,故有“陕南小碑林”之称。除了上面提到的“汉三颂”之一《郙阁颂》被迁至灵岩寺嵌于前洞石崖边保护外,该寺还保存着“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也被纳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两洞及周围遗存有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及碑石130余方。

  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

  此外,勉县武侯祠珍藏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和洋县博物馆珍藏的南宋碑形墓志“彭杲墓碑”分别被发现于秦蜀古道的金牛道和傥骆道。它们都属于“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重要石刻。

来源:西安晚报 责编:程雨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蜀道   石门   故道   摩崖   栈道   石刻   沿线   古道   遗址   文物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