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强大的组织力对于领导、动员、整合全党和全社会力量,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价值目标至关重要。抗战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严密组织体系、团结动员群众,不断提升组织的引领力、执行力、凝聚力和动员力,不但在孤悬敌后的困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在抗战烽火的淬炼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汲取抗战时期广东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启示意义。
树立组织目标凸显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华南抗战中,广东党组织采取领导进步团体、办刊办报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了大批党员、青年和革命群众,产生了强大的引领力。
抗战初期,广东党组织一度遭到破坏并停止活动,中国青年同盟、突进社等党的外围组织先行组建起来,他们或由中共党员组织,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或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抗日主张,为重建广东党组织创造了思想条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东党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在香港举办晚间培训班,在广州举办走读培训班。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之初,开办两期训练班,时任省委书记张文彬亲自讲授政治形势和党史。1939年至1941年,琼崖党组织先后创办随营军事政治干部培训班、琼崖抗日公学、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军政骨干。不仅如此,广东及各地党组织还坚持办刊办报,除依托抗日团体创办《救亡呼声》《新战线》《先锋队》外,还领导创办《抗战大学》《救亡日报》《新华南》等报刊,将合作与斗争、政治与文艺、经典理论与革命实践、国内视角与国际视野有机结合,为促成全民抗战局面营造了舆论环境。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将革命队伍的信念和行动统一于民族解放的崇高使命中,为广东党组织的重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思想保障。只有树立坚定信仰,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落实中央指示展现执行力
执行力是保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的基础。华南抗战中,广东党组织虽然孤悬敌后,但是党中央在关键时刻均给予明确指导,广东则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中央指示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了华南抗战的历史进程。
七七事变后,中央提出要“扩大救亡运动”,广东党组织在数月内成立众多抗日救亡团体,唤醒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广东党组织积极支持、帮助对日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实力派。组织动员800多名青年(其中党员200多名)参加十二集团军,开展政治工作,坚定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信心。1938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广东党组织根据决议精神,推动组织工作的大发展。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央敏锐判断时局变化,明确“进行秘密工作”“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等任务,广东党组织遂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领导成立抗日武装,逐步发展为东江、琼崖、珠江等7支纵队,总兵力超2.8万人,牵制日伪军15万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大局,华南敌后战场也因此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香港沦陷后,广东党组织立即行动,成功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800多位名人及家属,进一步密切了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患难与共的关系。
历史证明,广东党组织在落实中央指示中展现出的强大执行力,是华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主动执行、结合地区实际的创造性执行,才能推动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践效能。
克服重重困难增强凝聚力
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严密的组织体系实现。华南抗战中,广东党组织的领导机构数次沿革、曲折发展,但始终围绕“建立强大的党的组织”的任务,不断扩大党员队伍,建立严密组织体系,推动组织内部行动一致、相互配合,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
抗战初期,由于国民党政权的镇压,广东党组织陷入“建立—破坏—建立”的循环,在香港工委遭破坏后基本停止活动。1936年9月,以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的成立为标志,广东省级领导机关重新建立。由于形势复杂多变,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东党组织仍然经历了南临委、南委、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省临委、广东区党委等数次更迭。1938年4月,广东省委成立,明确“广东工作应以建党为中心”,全省县级地区大多建立了党组织,部分县成立了直属党支部。1943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简称“省临委”)成立,不仅恢复了东江地区的组织工作,重新与南路特委、琼崖特委、潮梅党组织建立联系,而且推动了敌后游击战的全面发展和各纵队的思想政治建设。194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员会(简称“广东区党委”)成立,管辖东江、粤北、粤中、西江、广州、香港、闽西南、潮梅、南路的党组织,指导琼崖特委工作。至此,广东区党委和地方党组织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迅速打开了华南抗战新局面。
历史证明,广东党组织形成上下贯通、力量倍增的严密组织体系,为领导华南敌后抗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优势才能转化为改革发展动能。
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动员力
党的组织动员力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之基。华南抗战中,广东党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促使各界民众自觉团结在党的抗战旗帜之下,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为此,广东获得“统一战线模范省区”的赞誉。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东党组织以青年为先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随着抗日团体尤其是青年团体的蓬勃发展,1938年1月1日,由共产党领导的全省性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成立。至1939年5月,全省抗先队员发展到1万多人,各地“青抗”组织发展到2万多人,还组织了规模达数千人的自卫团、农民抗敌同志会和妇女团。在广东党组织的带领下,抗先走出了一条青年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投身革命的独特路径,为党的群众路线走向成熟积累了实践经验。
党的组织动员力大小还取决于能否满足群众需求。广东党组织在建设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政治上,按照“三三制”原则制定地方施政纲领,分区召开国事座谈会,加强与各界人士的合作;经济上,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推动军民合作生产,打破经济封锁;文化教育上,发展新闻出版业,开展文艺活动,做好教育普及工作。根据地成为团结抗战的坚强堡垒。
广东党组织同样重视华侨、港澳同胞的抗战动员工作。香港工委、南临委、南委均以香港为基地,动员华侨、港澳同胞支援抗战。华南抗战动员中,华侨、港澳同胞的参与深化了“群众”的概念,为抗战胜利凝聚起更深厚的伟力。
历史证明,广东党组织将一切爱国力量凝聚起来,为华南抗战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党一起奋斗。
作者简介:安娜,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文献编研处)副处长
编辑:郑健龙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