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尧(华中科技大学)
蹬地、转胯、青筋暴起、面露凶光,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网红参赛选手赵鸿刚的脸上,这是他在“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上吃到的第三掌,前两掌已经将他的另一半脸打得血肉模糊,赵鸿刚直接翻白眼直直地倒了下去。那带血的画面迅速霸榜热搜,播放量迅速破亿,评论区喧嚣一片,荒诞的暴力秀,竟成了网络狂欢。
这场被包装为“硬汉较量”的比赛,其规则粗暴得近乎原始:选手面对面互扇,不许闪避、不许格挡,直至一方倒地或认输。这样的竞技乍看之下荒诞不经,却以“勇气与意志力”的包装堂而皇之登上国际舞台。观众为暴力喝彩,选手为奖金挨打,仿佛重现古罗马角斗场的野蛮狂欢。
医学专家早已对这种互扇耳光的赛事发出严厉警告,指出其危险程度超出想象,选手颅脑承受侧面重击,极易导致脑震荡甚至动脉破裂,2021年一位波兰的参赛者就因此丧生。我们都该思考当暴力血腥以竞技名义被消费,这样离违法侵害只有一线之隔的“娱乐”我们到底该不该要?
按理说,像扇耳光大赛这样充斥血腥与暴力的内容,本应被严格限制传播。然而在网络平台的流量驱动下,它却悖谬地成为一场大众狂欢。原本小众的极限搏击,一经算法加持,逐渐演变成吸睛无数的流量盛宴。平台的推荐机制无视其暴力本质,将选手翻白眼倒地的瞬间剪辑成“名场面”反复推送,迎合着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霸榜热搜并形成长尾效应。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任何展现血腥残忍、易致人身心不适的信息都属不良内容,平台应防范和抵制传播此类信息。但现实中,一些短视频平台为追逐点击率和停留时长,默许甚至助长了危险内容的扩散,这起耳光比赛刷屏事件正是典型一例。算法之下,平台既当了暴力秀的扬声器,又成了以流量为王的获利方,俨然扮演了纵容者的角色。
参赛者赵鸿刚本人也是这场“流量经济学”下的牺牲者。他原是以“硬功夫达人”走红的网红,为突破同质化选择走上海外“搏命擂台”,希望制造更大噱头、博得关注。然而,这种搏命式博出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娱乐审美的异化,在部分网民眼中,只要够刺激、够极端,血腥暴力也能被当作消遣谈资。当有人为搏流量甘愿挨耳光流血,围观者则隔着屏幕起哄叫好,甚至将流血受伤美化为“虽败犹荣”的勇敢标签,这种无底线的畸形审美,好像已经悄然蔓延成了一种“社会病”。
平台贪恋流量红利、监管介入滞后、观众理性缺位,在这场荒诞的“扇耳光大赛”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旁观者,而应该明确自己是共同塑造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与价值取向的一份子,一连串的问号,正悬停在我们的选择之上:
如果血腥能被包装成“硬汉荣誉”,我们是否会因此将暴力误认为英雄主义?社交媒体上对血腥暴力的渲染,是否已经变成一种文化入侵,将低俗、极端的娱乐方式带入大众的视野?当猎奇取代了思考,当感官刺激冲刷着道德堤坝,我们是否正在默许一种以他人痛苦为佐料的“娱乐至死”?当只为了追求流量和盈利的荒诞比赛,都能够被冠上“为国争光”的标签,我们是否还能清醒地看待这种扭曲的娱乐逻辑?
答案,就在我们每一次的点击与选择里。
从赛场的耳光到屏幕的热搜,这起事件拷问的不仅是娱乐的边界,更是文明的底线。当一个社会的集体狂欢,需以个体的创伤为代价时,我们必须清醒:这究竟是在敬仰勇气,还是在消费苦难?我们不应让暴力成为“娱乐”的常态,更不能让它侵蚀我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底线。当流量的洪流试图将暴力与苦难冲刷成常态的“娱乐”,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责任感和勇气,去共同打破这场恶性循环。
让血腥止步于流量之前,需要的不仅是平台审核与监管补位,更是每一个点击者内心的价值校准。当我们选择划走而非点赞,用理性取代猎奇,便是在为更健康、更人性的内容生态投票。
毕竟,一个文明的高度,从不体现在它能容忍多么极端的暴力,而体现在它如何维护弱势个体的尊严,以及它最终选择,为何种价值喝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