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5年,大唐的御史审问盗贼,没想到却审出了公主的私情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唐贞观十九年,御史捉了个小偷,结果从一只金枕头里撕出皇室丑闻。

大唐的公主,竟和和尚私通多年,秘密全被掀出来。

这事儿,怎么会扯到皇帝、僧人、谋反,最后连公主都死得不明不白?

枕下藏事

长安城口,小偷夜里翻墙进了弘福寺,盗了几件物什,没跑出几条街,被巡夜的御史兵马司当场按下。

身上搜出一件古怪的宝物,通体金丝嵌玉,雕着祥云兽首,枕形,却贵得离谱。

官吏看了半天,断定不是市井之物,送进大理寺查验,有识货的老吏看一眼就变了脸色,“这玩意,御库出品。”

御库,是皇室专用宝物之所,民间哪怕拥有一件,都能被定成私藏禁物、谋反嫌疑。

这一枕头,叫“金宝神枕”,原为皇宫之物,款式独一无二。

偷枕头的小贼跪在地上打哆嗦,一问之下,说出三个字:“辩机房。”

辩机,弘福寺里名声最响的和尚,不只是个僧人,还是玄奘的亲传弟子,手握佛经翻译要务,常年出入内廷,是李世民都要称一声“国师”的人物。

这下事大了,朝廷派御史带人直奔弘福寺。

进门不到一刻钟,搜出各色金器玉瓶、锦帛龙纹袍,外加一封封写得,腻腻歪歪的尺素情书。

情书写得不遮不掩,“妾心如火,夜夜思君”“愿与法师共度来生”,落款正是高阳公主,李世民亲女,嫁给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是大唐实打实的郡主。

御史当场变色,不敢擅断,立刻将辩机拿下,带回刑部交由皇帝定夺。

辩机跪了一夜,没喊冤,刑官问话,只说一句:“金枕,是她所赐。”

父女决裂

高阳公主的名字传进宫中,李世民震怒。

这位皇帝掌权多年,最看重名节与规矩,前有长孙皇后坐镇,后有太子监国,朝堂规整,内廷也守得住。

没想到亲闺女背地里搅出这么一滩浑水,和尚、金枕、情书,一环扣一环,恶心透了。

他不信刚嫁人的公主,能干出这种事。

亲审辩机,问得极细,辩机不争不辩,交待干净,连“几时进宫”“何时出行”都如数道来,还说,“这不是短事,已有数年。”

李世民听完,半夜拔剑,咬碎了牙,没动手,第二天,御前传令:腰斩。

辩机被押至市口,当众斩断腰身,尸首分离,曝于三日,意在警告天下。

一同被清算的,还有十余名公主府内侍女与仆人,理由是“知情不报”,一刀不落,尽数斩首,尸体填满了渭城西口的乱葬岗。

高阳公主不信,她进宫跪求,被挡在昭德门外整整一天。

侍从低声劝离,她连眼泪都挤不出,辩机死时她不在场,但当夜撕碎自己所有的绣帕,一件不留,只剩金钗一个藏在衣襟里。

她认了死,没认错,对父皇的“公正”,心底只剩恨意。

李世民知道,女儿断了情,也断了心,之后几年,两人几乎无见面,她生日,宫中不送礼;皇帝卧病,也未见她探视。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临终。

各子女环伺榻前,唯高阳公主一人立于殿外,太监说她无泪,也不跪,只说了一句:“好个天子。”

这一句,传遍了内廷,也拉开了后面更大的局。

公主反噬

辩机倒在西市,死无全尸,高阳公主站在府里,没掉一滴眼泪。

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懂了:她明白,在这座宫城里,情爱值不了一个铜板。

父亲动手那么狠,辩机的死尸被割得像碎布条。

连同公主府的侍女们一并处死,只因“知情不报”,十几个年轻女子,连罪名都没完全定清楚,就被推进了刑场,血流干净那天,长安下了一场小雪。

公主不哭,只是关了自己七天七夜,宫中传言乱飞,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修佛去了。

七天之后,府里香火鼎盛,佛道僧侣出入频繁,常有夜里灯火不灭,念经声夹杂着笑声。

没疯,她转向了“报复”,把府里改成了个小庙,智勖、惠弘这样的“高僧”成了常客。

有官员写奏折劝谏,说“皇家公主私召僧人、通宵饮宴,有失体统”,但奏章被压下没回音,李世民老了,朝政慢了半拍,没人想再惹这个女儿。

但她没停,盯上了自己的驸马——房遗爱。

这人出身高门,是房玄龄之子,名义上是个才子,但早已不理朝政,每天喝酒、斗鸡、赏妓,不问政事,高阳公主看得明白,这人指望不了。

但房家还有另一个人——房遗直,遗爱的兄长,性子老实,能力不错,深得长孙无忌看重。

高阳公主想抓住封号继承的主导权,想让遗爱拿到父亲,留下的爵位和地盘,可房遗直才是法定继承人。

怎么办?造一个大罪给他,她动手了。

一纸奏章送上去,字字狠毒:“房遗直觊觎公主,曾深夜闯入府邸,欲行非礼。”御史大惊,把人押进诏狱,消息传到长安,满城轰动。

但房遗直咬死不认,大理寺也查无实据,李治刚登基,不敢轻断,转手把案子交给长孙无忌。

这个老狐狸一看就明白:根子不在“非礼”,根子在“封爵”。

案子撤了,房遗直放了出来,但房家和高阳公主彻底撕破了脸。

公主没服软,她开始频繁设宴,宾客名单里多了几位“熟面孔”——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这些可都不是闲人。

吴王李恪,李世民亲生,战功显赫,却被架空多年;荆王李元景,也是皇子出身,手握地方兵权,却始终无封无赏。

高阳公主跟他们谈什么?没人知道,但长孙无忌知道:这些人凑在一起,不会是谈诗赋。

他派人盯了几个月,终于抓到一封密信,信里写得清清楚楚,房遗爱与公主欲联合宗室数王,准备“入宫面圣,重议储君之事”,这“储君”是谁?就是刚坐稳皇位的李治。

这可不是儿女私情,这是要命的“大逆”,一封信,推翻了所有遮羞布。

死局落定

案子立了名字:“谋反”,这俩字一出,事情就不一样了。

刑部连夜收人,公主、房遗爱、荆王、吴王全被关押于府内,软禁待审,高阳公主没有挣扎,也没有喊冤。

坐在榻上,冷眼看着御前太监读完圣旨,然后说:“动手吧。”

审讯不到三天,房遗爱招了,他说,是他一时酒后口无遮拦,说了几句“太子年少,治国未稳”的话,公主听了回头写信送给了吴王,说要“共谋大事”,一封信,从驸马手中转到王爷桌上。

证据确凿,无需多言,李治当机立断,赐死,赐死不审公开,不挂刑场,刀下斩情面。

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先后“赐死于府”,房遗爱被押赴市口斩首示众,曝尸三日。

整个案子牵连宗室十余人,流放数百,彻底肃清了李世民,当年留下的潜在威胁。

没有人哭,公主死前没说话,仵作记下:尸体完好,眼睛没闭上。

案子了结,文臣有疑,御史中丞上疏,请求复查公主是否真有谋反实据,奏章石沉大海。

那年正史照例修撰,《旧唐书》删去整个案卷。

《新唐书》记了,却字字有漏洞,《资治通鉴》照录了公主私情与谋反的过程,但没给出判语。

连司马光都拿不准:这是事实,还是一次彻底清洗。

史家后人开始翻账,问题一堆:

辩机是玄奘弟子,高僧地位,为何能随意出入公主府?唐律严禁僧尼私通,寺庙出入都有记档,他怎么瞒过寺僧?

高阳公主真写信谋反?为何无任何原信存世?

“非礼案”漏洞百出,是高阳诬告房遗直,还是反被人设了陷阱?

真真假假,成了一团浆糊。

更狠的是对公主“淫乱”的定性,她到底有没有夜夜召僧?有没有恣意淫乐?没人能再核实。

但“淫乱”“谋反”这两个词,成了她的标签,贴死在史书上。

一个皇室女子,被钉在耻辱柱上千年,没人再提她曾聪慧、有胆、敢为,只记得她“私通和尚”“挑拨宗室”“死不认罪”。

赢的写史,输的闭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大理寺   御史   吴王   长孙   公主   奏章   大唐   宗室   长安   私情   案子   盗贼   公元   和尚   没想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