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稳居华为权力核心15年,他才是任正非最信任的2号人物

在深圳坂田华为总部的玻璃幕墙后,有这样一位低调的管理者,他的办公室没有任何显眼的个人标识,日程表永远被战略会议和技术研讨填满,连员工食堂都流传着他“端着餐盘和工程师争论技术方案”的传说。

他是华为三大轮值董事长之一,被任正非评价为“鼻子尖尖的小狐狸”,却在华为权力核心稳居15年的关键人物。

能力突出,但却也因为脾气暴躁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最具有争议的存在。

他到底是谁?为何会说他是任正非最信任的2号人物?

暴脾气的铁腕管理者

2019年的一个清晨,华为研发大楼的电梯间炸开了锅。有人在内部论坛贴出食堂早餐照片:油饼边缘焦黑,豆浆表面浮着絮状物,配文“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换来的待遇?”,更有部门主管联名递交报告,要求改善研发人员就餐环境。

时任轮值董事长的徐直军看到帖子时,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食堂的鸡蛋面,他放下筷子,当场做出三个决定。

所有联名签字的干部去食堂帮厨三个月,直到员工满意度达标;撰写《告研发员工书》痛批「葛朗台式的吝啬」;将食堂外包费用提高20%,但要求供应商每道菜必须留样48小时。

这不是徐直军第一次怼天怼地,早在2012年的民主生活会上,当其他高管对任正非的三个问题(任正非懂技术吗?懂市场吗?懂管理吗?)纷纷投下赞成票时,他是唯一举起三张反对票的人。

老板只需要把握方向,具体执行交给我们,他的直言不讳让在场所有人倒吸凉气,却换来任正非会后的一句调侃,也就你敢当面打我的脸。

这种硬刚风格贯穿他的管理生涯。在推动末位淘汰制度时,面对员工在心声社区的怒骂,他在全员大会上直言,如果因为怕得罪人就不淘汰5%,那就是对95%奋斗者的背叛。

这种将组织生存置于情感考量之上的理念,与任正非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形成深度共鸣。

那么, 在华为多年,他都做了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信任。

嗅觉敏锐的战略家

1996年的莫斯科国际通信展上,华为的展台被挤在展馆角落,与爱立信、诺基亚的豪华展位形成鲜明对比。徐直军带着团队在寒风中站了三天,只等来一位询问你们的交换机防雷吗的客户。

当时俄罗斯刚经历金融危机,卢布贬值90%,国际巨头纷纷撤资,但徐直军力排众议,经济越差,越需要低价优质的设备。

他的坚持在三年后迎来回报,1999年,华为在俄罗斯拿到第一个38美元的电源模块订单,2003年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2018年更是达到143亿元人民币,这段经历被写入华为《蓝军战略》教材,标题是在冻土中种出玫瑰。

转战欧洲战场时,徐直军再次展现嗅觉。

2005年,当爱立信还在推销昂贵的分体式基站时,他力主研发全球首个分布式基站,实现一个基站支持2G/3G/4G。

这个被欧洲运营商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让华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逆势拿下沃达丰、德国电信等12家顶级客户,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国内。

更具前瞻性的布局是2012实验室的成立,2011年,当业界还在争论4G标准时,徐直军悄悄组建了一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组成的神秘团队。

这个投资超千亿的研发机构,后来孵化出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等备胎,在2019年美国制裁时成为华为的救命稻草。

如今已经做到了华为二把手,几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并非名校出身。

从专科生到二把手

1985年,湖南益阳师范专科学校的物理课堂上,徐直军盯着黑板上的牛顿定律,心里却想着更远的地方。

这个从农村考出来的专科生,用三年时间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是火箭弹弹道系统,这个看似与通信无关的领域,却培养了他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993年加入华为时,他赶上了决定公司生死的C&C08交换机研发,在江苏邳州的机房里,他连续72小时守在设备旁,用火箭弹弹道计算模型优化交换机信号传输算法。

当设备在凌晨三点突然稳定运行时,他和同事们抱头痛哭,全然不顾脸上还沾着泡面汤汁。

这种把冷板凳坐穿的劲头,让他在华为平步青云,从智能平台项目经理到无线产品线总裁,从俄罗斯市场开拓者到轮值董事长,他的每一步升迁都伴随着硬仗。

2003年带领无线业务部在欧洲虎口夺食,2012年推动华为从设备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2021年兼任华为云董事长后,三年内将云业务收入提升300%。

2021年的华为松山湖园区,徐直军和余承东的办公室仅隔一条走廊,前者兼任华为云董事长,后者担任云业务CEO,这种董事长-CEO的组合引发外界猜测,但熟悉华为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两人28年合作的延续。

1993年同期加入华为时,徐直军在交换机研发一线,余承东则在搞ETS无线通信产品。

当徐直军在俄罗斯开拓市场时,余承东在国内啃3G牌照的硬骨头,这种业务分工的差异,让徐直军更早接触战略层面的决策,2003年华为无线业务部成立,徐直军担任首任总裁,余承东任行销副总裁,奠定了此后的领导关系。

徐总像棋手,布局谋篇;余总像猛将,冲锋陷阵,一位华为中层这样评价。

在欧洲市场,徐直军制定聚焦五大运营商策略,余承东则带着团队在客户办公室打地铺,最终拿下德国电信的5G订单。

这种战略-执行的互补,让华为终端业务从2012年的备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品牌。

2025年3月31日,华为官网发布公告:徐直军将在4月1日至9月30日担任轮值董事长,这是他自2017年轮值制度实施以来的第五次当值,也是华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轮值董事长之一。

这种信任源于他持续的战功。C&C08交换机让华为活下来,俄罗斯市场让华为走出去,分布式基站让华为站起来,2012实验室让华为强起来。

在任正非眼中,徐直军是能把稻草卖成黄金的战略家,更是在黑暗中能看到微光的领路人。

当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时,徐直军正在实验室调试鸿蒙系统的兼容性,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想起1993年那个深夜——C&C08交换机终于稳定运行时,李一男抱着他哭着说,我们终于不用跳楼了。

如今,华为这艘巨轮正穿越风暴,在任正非掌舵、徐直军领航的组合下,那些关于「谁是2号人物」的争论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在华为的基因里,从来没有二把手,只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共同奋斗的1号团队。

结语

在华为的高管办公室里,徐直军的工位永远堆满技术报告和市场分析,他没有专车,经常和员工挤班车;不穿西装,常年穿着华为文化衫;更没有个人助理,重要会议的PPT都是自己制作。

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让他在华为内部赢得老徐的称呼,也让外界看到,在华为,决定权力的从来不是头衔,而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科技行业的残酷竞争中,所有的光环都会褪色,唯有能力才是永恒的通行证。正如任正非在2019年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徐直军花掉的2000亿研发费用,总有一天会变成20000亿的市场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7

标签:财经   华为   战功   权力   核心   人物   董事长   俄罗斯   交换机   基站   食堂   备胎   员工   市场   奋斗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