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上一则不起眼的公告引发轰动,美国政府将中国从公民禁止旅行名单中移除。
49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凝视着这行字,双手微微发颤,阔别故土26年,归乡之路终于亮起绿灯,但他却陷入两难:海峡两岸,何处是归途?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告别清华园赴美留学时,不会想到下一次归乡要等待整整26年。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国际科学界的璀璨明星。
然而光环背后,故土之思始终萦绕心头。
他父亲杨武之是复旦大学数学教授,坚持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岳父杜聿明作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淮海战役后被安置在北京,而岳母曹秀清与其他子女则被国民党当局带去台湾。
1971年4月的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在举行。美国队员格伦·科恩偶然登上中国代表团大巴,
中国运动员庄则栋政治嗅觉极强,立即友好打招呼,甚至还赠送杭州织锦这样名贵的东西,媒体记者闻风而动,大肆报道起来,还询问美政府是不是要对华外交以及台地区怎么处理等问题。
当时美国确实试图对华外交,但苦于没有契机,不料今日竟应在小小的一个乒乓球上。
周恩来总理敏锐抓住这一契机,亲自批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0日,15名美国运动员跨越罗湖桥,成为1949年后首批正式访美的美国人。
他们在北京体育馆与中国选手切磋,游览长城,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
"你们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讲话通过电波传向世界。几乎同时,白宫宣布放宽对华贸易和旅行限制。
这道政令宛如春雷,惊醒了杨振宁埋藏心底26年的乡愁。
面对历史性抉择,杨振宁陷入沉思,台湾有妻子的至亲,且当时经济条件优于大陆;而大陆不仅有生病的父亲,还承载着文化根脉。
就在他举棋不定时,妻子杜致礼的一句话照亮前路,妻子说:“还是先去大陆吧。”
“父亲年事已高,探望他是人伦常情;台湾当局对杜家早已冷淡,若先去台湾,他们必定利用你作政治宣传,反而影响与大陆亲人的团聚。”
妻子这样建议当然是有原因的,她从母亲曹秀清的来信中得知,在北京的父亲杜聿明生活安稳,况且杨武之患病,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不去看看怎么行呢?
原本台当局对杨振宁一家不温不火,从来也不打招呼,但1957年杨振宁获诺奖后,台当局突然对杜家示好,蒋介石甚至亲自接见曹秀清,希望她劝说女婿访台。
这样的态度对杨家来说,与羞辱没什么两样,老蒋不来请还好说,来了就更让人厌烦。
而早在19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通过秘密渠道安排杜聿明与女婿通信,这种跨越政营的关怀已在杨振宁心中埋下种子。
这样一对比,再加上妻子的建议,杨振宁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了。
1971年7月15日,就在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同时,杨振宁飞往巴黎申请中国签证,此时美国正在尝试与大陆交好,早已不会像拦钱学森那样拦他了。
四天后,航班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他望着舷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泪水模糊了视线。
在华山医院病房,杨武之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诺奖证书,老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终于等到游子归来,杨振宁每天为父亲擦拭身体,就像童年时父亲教他解微积分方程那般耐心。
北京的新侨饭店里,更动人的重逢正在上演,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杜聿明夫妇与女婿见面。当杨振宁恭敬地唤出"岳父大人",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顿时热泪盈眶。
周总理风趣地调节气氛:"听说杨教授在巴黎买了不少法国面包,要不要尝尝北京的炸酱面?"
在周恩来总理安排的宴会上,杨振宁首次见到岳父杜聿明。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局促地搓着手,女婿一句“岳丈大人”让他顿时泪目。
周总理风趣地调节气氛:“丈母娘最爱女婿,曹夫人该坐女婿旁边!”宴会厅里笑声一片,家国情怀在这一刻水乳交融。
杨振宁的访问不仅是亲情之旅,更是科学交流的破冰之举。在北京大学,他与昔年恩师周培源彻夜长谈;参观中科院时,他敏锐指出中国科研与国际前沿的差距。
毛泽东主席在书房会见杨振宁,从质子结构谈到《道德经》的哲学。80岁的领袖幽默地说:“我年轻时也想为科学做贡献,可惜没实现。你替我圆了这个梦。”
领袖还说:"你那个宇称不守恒,把对称美打破了啊!"杨振宁笑着回应:"正如主席诗词所说,'无限风光在险峰'。"
1972年,以林家翘为首的20多位华裔学者组团访华,他们直言:“是杨振宁让我们迈出了这一步。”到1970年代末,超过百位美籍科学家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回国交流。
杨振宁在1978年协助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0年代推动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鼓励中国青年创新;1997年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院,吸引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回国。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科学院,他在清华园“归根居”里,常对年轻学者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不是诺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找回科学自信。”
1971年那个春天的选择,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
杜致礼的深明大义,杨振宁的勇毅前行,共同架起了一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正如杨武之早年赠予儿子的箴言——“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份家国情怀,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追寻理想的后来者。
参考信源:
一生心怀家国,晚年回国放弃美国籍!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2025-10-18 13:40·北京青年报
#头条媒体人计划#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