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自闭症学生李同学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报到当天被拒入学,引发关注。报到日,父子俩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期盼踏进校门。然而,工作人员得知孩子情况后,那声委婉的“最好不要入读”,像盆冷水,把那张录取通知书浇成了需要重新“验明正身”的悬案——录取,忽然变得不作数了。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学校压力之下松了口:行,让省残联找专家来评评,孩子到底能不能读。结果呢?四位业内权威围着孩子观察评估一番,结论干脆利落:能读!不仅属于非常轻度的自闭症,只要给点恰当的支持,学业能完成,搞不好还能在某些领域“有所作为”。专家的话像块橡皮擦,瞬间抹掉了报到日那令人心塞的“劝退”二字,入学手续办得飞快。
表面看,是个“正义战胜偏见”的圆满结局。舆论监督了,专家出手了,学校“从善如流”了。但细品之下,这场由拒收风波倒逼出来的“专家认证”,总透着一股子荒诞和无奈。它反映出我们推进融合教育时,一些绕不开的坎儿。
核心的拧巴,在于“信任”的缺失。 学校系统似乎对自己能否真正接住、教好特殊学生,心里没底,手上没谱。于是,一纸录取书,在某些情况下,竟成了个“半成品”,需要额外一场“能力验证”来背书其有效性。这感觉,就像你拿着正规驾照去租车,车行却非要你再考个“现场路考”证明你“真会开”——不是不行,但透着股对自家流程和判断力的深深不自信。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场关键的“能力验证”,为什么像个救火队员,总是在矛盾烧起来后才匆匆登场?评估,本应是融合教育最自然的起点,是学校和孩子相互了解、共同规划支持的基石,而不是矛盾激化后的“灭火器”。 在录取环节或更早,一套科学、透明、前置的评估机制缺席了。学校似乎没有建立起常态化的专业能力,去主动识别和回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结果就是,标签(“自闭症”)轻易地盖过了个体能力,直到专家们来撕掉它。
专家报告里那句“只要给予一定帮助”,更是戳中了另一个软肋。这“一定的帮助”是什么?谁来给?资源从哪来?怎么保证不是空头支票?评估指出了可能性,但真正决定孩子能否在校园里扎根、成长甚至绽放的,是这些评估之后、具体的支持能否落地生根。这才是融合教育的硬骨头,也是最初让学校望而却步的深层恐惧——“收”只是第一步,“育”才是真正的考验。 目前,这些关乎成败的细节,在公众视野里仍是模糊的。学校是否配备了懂行的老师?有没有灵活调整课程的空间?能否营造一个真正接纳的同伴环境?这些无声的支撑,比一场轰轰烈烈的评估更重要。
还有个角色耐人寻味:残联。从选拔推荐到组织评估再到协调沟通,它像一位尽职的“娘家人”,关键时刻顶了上去。这当然好。但也引出一个问号:保障残疾学生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田,到底该是学校及教育部门,还是残联? 当学校对残联推荐的学生情况显得“不知情”或“没准备好”,这中间的沟壑谁来填平?融合教育要行稳致远,最终得靠教育系统自己长出强大的专业肌肉和担当的脊梁,不能总指望外部力量的“托底”。否则,类似的风波,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这位少年最终坐进高校课堂,值得欣慰。但若只把它当作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就太浅了。它更像是一次警示:填平融合教育的沟壑,需要的不是一次次舆论倒逼下的“特事特办”,而是扎扎实实地 构建起一套基于专业能力、透明流程和有力支持的“系统信任”。
前置的、透明的评估和随之诞生的个性化支持计划(IEP),应该成为录取的“标准配置”,而非事后的补救。学校得真金白银地投入,让普通老师懂融合,让特教资源可触及,让课程有弹性,让校园有温度。教育部门得厘清权责,提供清晰的框架和资源保障。最终,融合教育的真谛,是让环境去适应多样的学习者,而不是让学习者去削足适履地适应僵化的环境。
当录取通知书不再需要一场惊心动魄的“能力验证”来守护其尊严,当“收”与“育”之间不再隔着猜疑的鸿沟,教育的阳光,才算真正平等地照在了每个渴望成长的少年身上。否则,我们修得好机器,也修不好一颗缺失包容的“教育良心”。
信源:红星新闻,新京报等媒体
(图源网络,侵联删)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