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励志情感
有人问我:人这一辈子,什么关系最难守?不是夫妻,不是朋友,而是兄弟姐妹。
总以为相伴成长、血浓于水的亲情能天长地久,可等到日子走过了大半,才发现,有些疏远悄无声息,有些嫌隙再也弥补不了。这其中的玄机,六十岁才看得通透。
在许多家庭里,兄弟姐妹并肩走过童年,曾经一起在院子里疯跑,争抢父母的宠爱,也会为了一盒糖果争吵。
但岁月走远后,命运的路越来越分岔,有的人愈发亲密,逢年过节热闹有加,有的人却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到小时候的那条胡同。
是什么让本该团结的兄弟姐妹,最终变得陌路?
真要说起来,兄弟姐妹的感情好不好,根子还得从三个关键人物说起:母亲、老大,还有那个最爱计较的人。
先说母亲。小时候,只要母亲在,家里就有中心,就像磁场一样把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
就算成年各奔东西,不管在外头多辛苦,一句“妈喊你回家吃饭”,就算千山万水也要赶回来。
而母亲操持大家庭,谁家有事,都会第一时间协调,各家拧成一股绳。
可当母亲撒手归西,这个家就失去了靠拢的理由。
亲情的纽带断了,大家以为还能经常联系,却慢慢变成“改天吧”“下次见吧”。
身边不少人都感叹过,父母尚在时,还能聚齐十几口人,父母一走,剩下的只是彼此冷淡的电话和偶尔的群聊。
我有个老邻居张叔,五兄妹,平时每次聚餐都是母亲做主。
自母亲去世后,这一家人三年没坐到一起,连清明扫墓都各自挑着日子,不再同步。
谁还会主动筹办团圆?其实不是不想,而是没有了带头的人,大家也懒得互相念叨和张罗。
说到老大,很多家庭都能体会到,父母不在了,老大要么就是粘合剂,要么就是 。
有的老大责任心重,主动关心弟妹,“小妹结婚,大哥必到;小弟生病,大姐必送药”,正因如此,大家还愿意围拢着这个家。
而如果老大一味躲避,遇到财产、利益分配问题只想着自己,很快兄弟姐妹间的裂痕就大了。
我见过一个极端例子。李大妈家四口,老大一向吃苦耐劳。
每逢过年聚餐,她拿出工资一大半请大家吃饭;弟妹有困难,她积极帮忙,从不计较。
全家渐渐都依赖她,这份温情也传到了下一代,大家都觉得,这个家有她就踏实。
反观隔壁老王家,拆迁赔偿一来,老大第一个跟弟妹抢利益,说话更是毫不留情,从此兄弟姐妹各走各路。亲情被钱拆毁,也就消失了。
最后还有第三个关键人物——家中那个最爱计较的人。
你可能会发现,只要家里有一个“算盘精”,无论是分财产、照顾老人、婚嫁喜事都有磕磕碰碰。
赵阿姨家原本兄妹和睦,但自打三妹进门,每花一分钱都要“明算账”,老人住院费用多摊了五十块也不愿吃亏。
过年礼物谁给谁多,谁给谁少,都能耿耿于怀。
渐渐的,其它兄妹就不乐意再往来了,即使是大事小事都成冷漠、敷衍。
三妹儿家的红白喜事,兄弟姐妹基本没一个参加,谁都不想跟斤斤计较的人较真。
其实 60 岁回望,很多“亲情散伙”都逃不过这三个人的作用。
母亲是一家人的核心,老大是情感的轴心,那位计较的人是隐形的者。
终于懂了,亲情不是放在那里等着你守住的“保险箱”,也不是天然牢不可破的小团体,它就像一锅老火汤,是靠母亲的火候、老大的柴薪、兄妹之间的谅解和宽容,才有了香味。
如果火熄了、柴断了、水干了,汤自然会糊底,曾经的团圆也只能成为回忆。
很多人年轻时不懂,总说“血浓于水”,以为无论怎样都不会离心离德。
其实,兄弟姐妹感情能持久,除了亲情,更需要有人主动维护,尤其是在关键节点:母亲是否操持,老大是否负责任,家里是否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
六十岁后照镜子,你才发现真正可以并肩同行的,还是那些小时候一起追跑打闹的手足。
所以,我常劝身边的人:趁父母还在,多聚一次。趁老大还在担当,多关心一句。
碰到计较的人,能让一步就让一步。毕竟,到最后留下来的,不是金银房产,也不是一堆琐碎的账本,而是你叫得出口的一声“哥、姐、弟、妹”。
倘若一切割裂之后才痛哭流涕,那真的应了那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到晚年,能聚就聚,能让就让,别让遗憾成了永远的隔阂。这,才是手足间最后的温存。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