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昨天(4月19日)在北京亦庄圆满落幕,全球首份人形机器人半马成绩单“出炉“,再次刷新了历史。参与即胜利!在这场定义未来的赛事中,机器人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大步,更彰显着我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引领崭未来的澎湃动力。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主办方供图
天工Ultra准备开跑/记者拍摄
昨天(4月19日)早上7点30分,随着发令枪响,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在欢呼声中依次起跑,金属关节的嗡鸣声与跑鞋摩擦地面的声响相互交织。一旁的人类运动员赛道上,满是暂停出发的选手,他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观众席里,赞叹声此起彼伏。
家住亦庄的市民霍先生专程带上小学的孩子来看比赛,父子俩都觉得很震撼。“从来没有见过机器人跟人一起跑步,天工跑的速度是真的很快。现场看到松延动力的机器人真的很棒,很像人,它也很灵活,也没有其他的人在边上辅助它,然后它自己在不断地去跑。”
市民孙先生说,在前几年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过有这种机器人,现在这些机器人都能上场比赛了,国家科技发展太快了,赶超世界了。
灵宝机器人踏上赛道/主办方供图
总长约21公里的赛道,机器人选手跟人类选手一样,需要应对坡道、弯道、障碍物等多种挑战,这里是技术验证的“现实考场”。上午10点11分,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率先冲过终点,摘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介绍,“天工Ultra”赛前定了三个目标,一个是要拿到冠军,第二个是希望以一台机器人完成整个半马,第三个是希望跑在三个小时之内,基本上符合预期。“我们总共换电三次,有一次跌倒主要是电池出现故障掉电导致机器人瘫软,但是我们没有换机器人,换了一块电池以后它爬起来再继续跑,所以总体上我对我们机器人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首席技术官唐剑说。
天工Ultra第一个冲过终点/主办方供图
获得本次比赛亚军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以1.2米身高、33公斤的轻量化设计,用高频步态算法突破腿长限制,脚踩特制减震童鞋将关节损耗大幅降低。萌态十足的“小顽童”几乎全程没有陪跑人员,证明了小型化机器人同样具备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松延动力算法工程师覃帮羽说,通过这次比赛,主要验证了机器人的耐久性和算法,为以后的产品打下一个基础。
“目前,我们机器人的主要应用方向是在科研教育方面,我们会给到科研院所或者学校去做二次开发,让更多的人才能够进入到咱们这个领域来一起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进步。”覃帮羽介绍,未来方向的话,最终愿景是希望能够进入养老行业,能够真正地代替人类做一些日常琐事,来减轻我们的养老负担。
松延动力N2机器人在比赛中/央视直播
可以说,这场机器人总动员是一场“技术压力测试”,它将人形机器人置于复杂、动态、不可预测的现实当中,验证了从单体技术到系统集成的成熟度。季军获得者行者二号机器人采用肌腱仿生驱动技术路线,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受制于电池能量密度与电机功率密度的瓶颈。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表示,这套基于肌腱驱动的控制技术跟设计技术,它更加仿生,在全世界范围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技术。不用换电池能跑完整个半程马拉松的话,说明机器人的续航能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未来机器人在巡检、安防、物流配送等领域,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去做开发。
行者二号在比赛中/主办方供图
去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起点为选手“加油打气”,还跟参赛选手一同冲过终点,成为赛事的一大亮点。今年,人形机器人跑上赛道,全球首次做到了和人类运动员并肩驰骋。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张建荣表示,作为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这词比赛有很多突破性的看点,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的环境里面完成长距离的耐力挑战,验证了它们在复杂环境里面的运动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还有电池能源的管理能力,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比赛地图/央视新闻
在这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的成绩单上,位居榜首的是2小时40分42秒,由来自北京的“天工Ultra”机器人创造,这位 “钢铁跑者”刷新了全球纪录。当20支赛队的“钢铁跑者”奔跑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它们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所有的参赛队伍能够参加这场比赛,就是一场胜利,在整个全球来说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大家可以看到马路上其实下过雨,路面上也有很多水洼、坑洼、减速带,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机器人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体现出了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说。
BoosterTI在比赛中向观众挥手致意/主办方供图
从南海子公园的稳健开跑,到泡桐大道的梦幻穿越,再到亦庄地标文博大桥上的矫健步伐……在真实的赛道里,机器人们“各显神通”,实现不关机就能更换电池的特殊功能,使用了更轻量化、更耐用的材料,还安装了脚底耐磨设备等独特装备。
北京建筑大学机器人工程系教授秦建军认为,两三个小时在真实地形上进行高强度的运行,非常考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动态平衡能力,还有对技术团队的协作能力的考验。另外,对机器人的整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在挑战机器人电池的续航、关节驱动系统、传感器稳定性等硬件的极限。通过这样的一些比赛的竞技,能够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更新迭代,加速行业之间的技术竞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一些标准的制定。
机器人在比赛中/主办方供图
机器人不能只在可控实验室奔跑,它终需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如果说,人形机器人是当代科技的“集大成者”,那马拉松就是对这位“大师选手”综合实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从这次赛道地形来看,全程约21公里的距离中,涵盖了真实场景中的平地、上下坡等多种复杂路况,这些都对机器人本体、感知、运控算法等带来全方位考验。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助理教授赵昊分析,经常会有人质疑说,机器人的实验是不是在实验室的可控的环境下,非常短地去保证稳定性。机器人马拉松是在真实的世界中的一个测试,距离也比较长,所以它意义重大,是一场“大考”。它对技术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让大家认识到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展有多快。
全球首创“人机共跑”模式/主办方供图
本次比赛全球首创“人机共跑”模式,20支参赛队的“自由度”也满格呈现,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等全国各地,既有高校、研究院参赛队,也有企业参赛队。除了冠亚季军,还有不少赛队获得完赛奖等各类奖项。
北京建筑大学机器人工程系教授秦建军说,一次比赛的成绩不足以说明一个机器人好和坏,但是通过系列的赛事参与,通过综合的积分,总能体现出一个机器人的实力。这一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将来要推动它的赛事的标准化、国际化和指标的公信力,来让更多的机器人参与竞技,形成人形机器人的一个综合评价、综合展示的平台。
机器人向观众致意/主办方供图
从产业视角来看,北京已将人形机器人列入重点培育的20个未来产业中。在这场全球首创的赛事中,人形机器人与人类选手同场竞技,不仅能借助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更激发着社会大众对“人机共生”的探讨与深思,进一步提升大众认可度,也将促进机器人相关全产业链加速落地。
北理工机电学院机器人所教授陈学超分析,通过这次比赛能够充分了解当前人形机器人在长距离、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也能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的迭代升级,中游整机厂商的集成设计和算法的优化。另外,能够催生更多的下游的应用场景,比如更加强调下肢移动能力的物品配送场景、园区巡逻场景等。
机器人准备比赛中/主办方供图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进入爆发期。在赛事举办地北京经开区,一座全球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正在崛起。300多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的聚集,超百亿的机器人产业链规模,彰显着标杆性应用成果的集聚效应。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提出,这次比赛的顺利完赛,对整个机器人产业有很好的带动和引领的作用。下一步,主要是要解决机器人的研、产、用。具身智能的这些技术的突破,让机器人更聪明。从生产生活中得到新的需求,迅速地形成样机,有一个很好的供应链体系的供应,形成批量地生产,然后用这些需求带动创新研发和制造,完整地形成一个产业生态。
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引领新未来/网络图片
未来已来,远方不远。根据《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预计到2027年底,北京将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具身智能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机器人所教授陈学超分析,人形机器人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人工智能的进步也将为人形机器人赋予更多的能力,比如复杂环境的感知能力、复杂任务的决策能力,移动能力、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具备会使人形机器人的场景更加的丰富,比如工厂环境的组装装配、家庭环境的老人陪伴,以及在生化太空等危险极端环境的救援救灾等。总之,人形机器人也将赋能各行各业,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引领新未来/网络图片
一场充满科技感的马拉松,触动着我国未来产业的脉搏。从实验室到开放赛道,机器人踏出的每一步都在定义未来。虽然比赛有终点,但未来智能时代的“人机长跑”才刚刚开始,拥有无限的潜力与可能。
记 者 | 孙媛、王琛琛
编 辑 | 朱艳婷
主 编 | 程 艳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