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参观了江苏无锡博物院,面对着这些沉淀了上千年的古文物侃侃而谈。
曾侯乙编钟~
跟随着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且意想不到的古文物,比如元代处士钱裕墓中夫人的银发罩,形如大贝壳,内部中空,虽体量大但质地轻盈,是女主人装扮发髻的美发之物。
翁仲形白玉饰件,古代富人手中的把玩之物。小巧、精致、吸睛。一眼望去,翠绿的玉上精细雕琢出一个小人儿。小人儿五官清秀,通体发亮。旁边贵气十足的玛瑙童子,憨态可掬,笑脸迎人,也泛着亮堂堂的光。
纯金打造的貘纹海棠形金带扣,金光闪闪、无比耀眼,彰显着主人的富有和辉煌。谁曾想到偌大一块金饰竟然是腰间的皮带扣,上面雕刻的貘栩栩如生、威武霸气,诉说着它从古至今的光辉岁月。
在马未都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下,原本在展台冷冰冰的古文物,变得生活气息十足、活泼灵动起来。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文物背后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勾起了我们渴望探寻历史溯源的好奇心,在一睹它们风采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让我一下子找到了女儿不爱逛博物馆的原因,原本兴致勃勃的她看到一块玉、一盏杯、一幅画无声无息地展示在展台,她感受不到古文物背后的历史沉淀和精彩故事,“走马观花”式的观赏让她感到了无生趣,自然落不到心里去。
《开课了!博物馆》
《开课了!博物馆》这套书的作者安迪斯晨风跟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女儿看到博物馆里这些厚重却安静的国宝时,也是从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失望而归。他一直想通过一种调动孩子兴趣点的方式引导孩子“走进”博物馆,于是和瑶华创作一套文物故事和学科知识相融合的《开课了!博物馆》。
《开课了!博物馆》这套书一共有四本,分别是《国宝里的数学课》、《国宝里的历史课》、《国宝里的科学课》和《国宝里的艺术课》,展示了20家博物馆中42件重磅文物,涉及的学科包括语文、数学、历史、科学、艺术、美术、音乐等。孩子们可以一边欣赏博物馆里的古文物,一边在博物馆这座知识宫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海洋。
一块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让我们了解数学在古代的多元化应用;后母戊鼎从烹饪炊具转变到国之重器,让我们感受了古代政权更迭下的历史变迁;观测太阳的影子创造出来的托克托日晷,让我们发现古人的聪慧与创新;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让我们听见了铿锵有力的中国最强音。
恰恰是这些“沉淀”在历史长河的国宝文物,辉映着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也照应着我们未来的科技发展,让我们的未来走得更稳健,也更坚定!
1、国宝里的数学之花,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竟然是高考题目,里耶秦简里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九九乘法口诀表”
独孤信多面印~
在一部热播剧中,一枚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引出一件惊天大案。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大火了一把,去陕西历史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它的爱好者络绎不绝。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很独特。它一共有26个面,有8个面是三角形,其他的都是正方形。每组印面都印刻了不同的章,盖在不同的公文上。
就是这样一枚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出现在了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上,考察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度,同时也展现了它独特的对称美。
由一个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更多的多面体,比如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十二面体。由此,我们了解到古人已经非常熟练地运用这些多面体,从古代木质建筑构件到修建城墙、河道,把多面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并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甚至是惊艳的。在湖南省龙山县的里耶秦简博物馆中,“里耶秦简”中出现了一块特别的木犊,上面印刻了39句话,仔细辨别我们便发现它是我们熟悉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古人的“九九表”与我们现在熟识的“九九乘法口诀表”略微有些出入,但是大体的口诀还是一致的。古人从简单计数到乘法计算,搭建起了夯实的数学基础体系,并且普及到了普通老百姓当中。
我们老祖宗的“九九表”比当时古希腊的乘法表、欧洲的数学计算要简单易记得多,在当时我国数学计算的先进程度已经超越了外国,而且易于推广,使用便捷,延续至今。
2、国宝里的历史之花,镇国之宝彰显我国的辉煌与强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九鼎”的威武霸气
后母戊鼎~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雄姿伟岸、彰显文化大融合的云冈石窟,有可一睹北宋盛世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有古今中外啧啧称赞的青花瓷之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更有被称为“中华第一鼎”、传国重器的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放置着一尊举世无双的国宝——后母戊鼎,它由一对鼎耳、一个长方形的鼎腹和四根鼎足组成。它的鼎耳刻着虎噬人纹,鼎腹和鼎足刻着云雷纹和饕餮纹,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气质堪称一绝。
后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大约是15个成年人的重量。是新商王为了纪念母亲而命工匠打造的巨鼎,后母戊鼎的重量是后母辛鼎的6倍。在当时商朝的生产力下,能生产出如此恢弘巨大的后母戊鼎,实属罕见。
鼎,最早的时候它是煮肉的“锅”。把食物放在鼎腹中,鼎下烧火。煮好后,把食物分到较小的鼎中,可以大快朵颐。在当时,鼎既可以当“锅”,也可以当“碗”,是每家每户最简单的烹饪炊具。
一直到殷商时期,鼎从烹饪炊具转变成了国家礼器,成为了代表君王权威的最高象征,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从周朝开始,“九鼎”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王权。至此之后,“鼎”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利——“鼎”代表了天子的王权,也代表了国家的强大。
鼎文化应运而生,“问鼎”代表一个人想谋权篡位的狼子野心,“定鼎”代表了王朝的建立,“大名鼎鼎”代表了一个人声名显赫,“一言九鼎”代表了一个人说话的分量。
3、国宝里的科学之花,从帮助人们知晓时间的托克托日晷,到会写字的机器人钟,科技发展的脚步一刻也不停
日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块人工雕琢过的面板,它上面有圆洞、数字和对应线条,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是一块古人用来测量时间的“日晷”。
古人根据太阳移动的规律来判断时间,根据影子不同的方向来对应白天不同的时刻,跟我们现在看钟表的方式一样。
不禁赞叹古人的聪颖与智慧,通过一根棍子被太阳照射出影子的长度就能够判断出对应时间。早晨的太阳影子最长,到中午影子变短了,到下午的影子又变长了,但是方向变化了。成语“立竿见影”由此而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在国外200多年前已经开启了科技创新,一台铜镀金写字人钟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铜镀金写字人钟不仅能够报时、奏乐、敲钟、小人跳舞,而且小人还能用毛笔写出“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着实令人称奇。
两百年前的工匠用一双双巧手创造了一个能够自动化的机械钟表,实用性、观赏性、趣味性三体合一,感叹科学不断融入在日新月异的生活里,带来更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4、国宝里的艺术之花,在曾侯乙编钟的乐音声中声声不息,奏响气势恢宏的中国最强音
曾侯乙编钟~
在湖北省博物馆中,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从古至今的辉煌。曾侯乙编钟一共有65件青铜器,分八组悬挂在三层的彩漆钟架上。
自出土后,曾侯乙编钟被奏响过三次,音色铿锵有力,悦耳动听。不禁感叹2000多年前的青铜编钟在奏响的那一刻,已经造就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令人叹为观止!
青铜编钟上面的铭文展示了各件钟的发音、律调、阶名。其中一件钟提到“变宫”音,跟西方音乐中“si”的音一样。这一项发现却比西方国家研究出来的音律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国宝艺术巅峰的曾侯乙编钟在延绵不绝的音乐声中声声不息,用它铿锵有力的音色奏响了气势恢宏的中国最强音,也让中国瑰宝开出了最绚烂的艺术之花,夺目迷人。
5、中国国宝为我们架起了一座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让我们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秦简~
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鹰形陶鼎、大盂鼎、击鼓说唱陶俑、红山文化玉龙、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孝端皇后凤冠、金瓯永固杯……
在一则视频里,我看到一个孩子在一块黑板上,给每一个从博物馆带回来的冰箱贴,写下它们的朝代、名称、来自哪里的博物馆时,一股从内到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一方小小天地中,积累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家庭博物馆。让孩子在这些光彩夺目的“文物”冰箱贴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秉承先辈的精湛技艺,让孩子们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继续传承下去。
和孩子一起看完《开课了!博物馆》后,对这些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古文物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这些集合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国宝,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直观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脉络,融合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带领着我们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以书之名# #头条品书团# #读书有感# #打开眼界# #浪花朵朵##读一本好书#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