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坏账危机”要来了?这3大信号比“坏账银行”更吓人!

最近,香港银行业被一条“绯闻”闹得沸沸扬扬——市场传闻要成立“坏账银行”(类似内地的AMC),专门接盘银行不良资产。虽然香港金管局火速辟谣:“没这回事,银行体系稳得很!”但明眼人都知道,谣言之所以能传起来,是因为香港银行业的“暗雷”早就冒头了

今天咱们就撕开这层“稳健”的外衣,看看香港银行到底藏着多少“定时炸弹”。看完你会发现:比“坏账银行”更可怕的,是降息后即将到来的“双重暴击”


信号一:不良贷款率创20年新高,地产成“重灾区”

香港银行业的“健康状况”,全写在数据里。

惠誉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香港银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已飙到250亿美元,占总贷款比例2%,这是过去20年来的最高水平!更扎心的是,惠誉预测:年底这一比例可能冲到2.3%,2026年还在涨!

为啥坏得这么快?房地产贷款是“罪魁祸首”

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香港银行体系的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3.4万亿港元,占总贷款的三分之一!而香港楼市早在2018年就见顶了——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冲击、全球加息,三重暴击下,楼市一路阴跌。

举个例子:恒生银行的中报惨不忍睹——上半年净利润暴跌30.46%,股价当天跌了6%!原因很直接:商业地产坏账拖垮了业绩。它的信贷损失拨备高达48.61亿港元,其中25.4亿港元来自香港商业地产坏账,不良率直接从2024年末的15%飙到20%

再看“发钞行”中银香港:一季度减值拨备12.64亿港元,同比暴增3.81亿!非内地房企贷款不良率从0.13%(应该是1.24%?原文可能有误)飙升到1.37%,背后是香港本地中小房企现金流断裂

换句话说,香港银行的钱,大量砸进了“跌跌不休”的楼市,现在房子卖不掉、企业还不上钱,坏账自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信号二:净息差+资产质量“双杀”,银行利润“断崖式”暴跌

如果说不良贷款是“明枪”,那净息差收窄就是“暗箭”,两者叠加,直接把银行利润“打穿”。

什么是净息差?简单说,就是银行“借钱成本”和“放贷收益”的差价。比如,银行吸收存款利率1%,放贷利率5%,净息差就是4%——这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但现在的香港银行,正被“两面夹击”:

数据最诚实:2024年,香港银行净息差从1.67%收窄到1.52%,而特定分类贷款(次级、呆滞、损失类)比例从1.57%飙到1.96%(比金融危机时期还高!)。结果就是:银行税前经营利润增速从2023年的62%,直接摔到8%

更惨的是,降息周期才刚开始。美国即将进入降息通道,香港必然跟进——这意味着,银行的“放贷收益”还要继续降;而楼市如果继续阴跌,银行的“坏账损失”还要继续涨。利润“断崖式”暴跌,只是时间问题


信号三: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系统性危机或将来袭

香港的问题,远不止银行自己“受伤”。

金管局数据显示,在港上市的非金融企业风险指标(比如偿债能力、现金流)自2017年以来持续恶化,现在已经超过金融危机时期!更可怕的是,本地企业杠杆率还在攀升——这意味着,企业越来越依赖银行贷款“续命”。

如果楼市继续跌,银行不良贷款继续涨,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死亡循环”——房地产和银行业的风险互相放大,最终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最后说句大实话:

香港金管局说“银行体系稳健”,没错——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这些“硬指标”确实没垮。但不良贷款率创20年新高、净息差持续收窄、企业风险恶化,这些“软指标”才是真正的“定时炸弹”。

如果降息后楼市还没起色,香港银行业将面临“资产质量暴跌+利润腰斩”的双重暴击。更麻烦的是,风险可能从银行传到企业,再传到每个普通人——这不是“狼来了”,而是“狼已经在门外”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香港银行业的“至暗时刻”,或许还没真正到来。但提前看清这些信号,至少能让我们在风暴来临时,多一分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财经   银行   香港   吓人   信号   危机   息差   楼市   银行业   企业   风险   贷款   利润   港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