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成年人受失眠困扰?从成因到解法,达利雷生为睡眠健康护航

日前,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已高达48.5%。这也意味着,我国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正受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问题的困扰。

更值得警惕的是,失眠并非“小毛病”。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明确指出,失眠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长期失眠还会增加痴呆风险。

如此严峻的睡眠现状,既关乎个体健康,也影响社会活力,急需引起全民重视并找到科学应对之法。

三重维度解析:失眠背后的复杂成因

失眠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易感因素、促发因素与持续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生理心理、生活行为、环境疾病三个维度拆解。

从生理心理层面看,现代社会的高压状态是主要推手。生活压力、职场压力等应激事件,会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使大脑持续处于过度觉醒状态,从而影响睡眠状态。再加上高压导致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也会直接引发失眠。

生活行为方面,习惯偏差会加剧睡眠危机。《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经常睡前喝咖啡、浓茶”的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64.80%,“经常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的人群困扰率也达51.5%。睡前屏幕使用时间每增加1小时,失眠风险就会上升59%,睡眠时长则减少24分钟。此外,晚餐过饱(57.7% 困扰率)、睡前剧烈运动(53.7% 困扰率)等行为,也都会直接影响入睡效率与睡眠质量。

环境与疾病因素,同样不可小觑。环境嘈杂、光照不适、温度异常或睡眠环境突然改变,都会刺激神经末梢,降低睡眠深度;而躯体疾病如疼痛、心肺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会因身体不适直接导致入睡困难;同时,茶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成为失眠的诱因。

分层应对策略:从专业干预到生活调整

针对失眠的复杂成因,需建立“专业治疗为支撑,生活干预为基础”的分层应对体系,兼顾普遍性与个体差异。而在失眠的临床治疗中,药物干预是关键手段。如已应用于临床的达利雷生,能通过精准阻断大脑过度活跃的食欲素信号,帮助身体自然进入睡眠模式。

根据达利雷生的中国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入睡时间35分钟,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间30分钟,延长总睡眠时间1小时,且次日无困倦感,无戒断反应或反跳性失眠。

可见,达利雷生不仅能改善夜间睡眠,还能提升白天的精神状态,满足患者“睡得好+白天精神好”的需求。

药物之外,生活习惯优化也是改善失眠的重要步骤。比如作息保持规律,固定就寝与起床时间,避免傍晚后打盹,午睡控制在半小时内且于下午1点半前完成;打造适宜睡眠的空间,调暗卧室光线,保持温度舒适,减少噪音干扰。另外,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通过阅读、听舒缓音乐等放松方式替代刷手机,避免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的活动。

最后再次强调,睡眠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被现代生活方式打破,主动守护睡眠便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毕竟,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不仅能收获充沛的精力与清晰的思维,更能筑牢抵御疾病的防线,以更健康的姿态拥抱生活。

而这,正是睡眠赋予生命的核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养生   解法   成因   成年人   困扰   睡眠   健康   疾病   因素   环境   时间   都会   维度   药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