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清晨6点,寒风刺骨,李奶奶照例出门晨练,才刚走了十分钟,就忽然觉得胸口发闷、手脚冰凉,赶紧返回家中。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心口经常不舒服。”她一边搓着手,一边皱眉嘀咕。
小雪节气一过,真正的冬天来了。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时节,其实正是“血管最容易出问题”的高危期。

有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作率可上升32%-55%。这不仅仅是“冻”出来的感冒发烧,更是气温骤降带来的“隐性杀手”。
特别是小雪节气,天气乍寒还暖、昼夜温差大,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心率异常等状况悄然增加。中老年人、三高人群更是重灾区。
那这个节气,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
医生提醒:今日小雪开始,这3件事一定要开始做起——它们关乎您的血管安稳、整个冬天的安全过渡。

很多人习惯了“冷了就穿厚点”,却忽略了冬天对于血管的影响远比想象更深。
寒冷对心脑血管的打击,往往是“沉默而致命”的。
因为一旦受寒刺激,人体会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会瞬间增加心脏负担。
尤其是冬季清晨起床时,室内外温差大,血压易飙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指出:
不仅如此,小雪时节空气干燥,还容易引发血液黏稠度升高,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心梗等严重问题。

这不是“穿厚一点”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科学调养+主动防护。
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很多人会发现身体出现一些细微但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正是血管在寒冷环境中的“应激反应”,你是否中招了?
清晨醒来后头晕目眩
低温状态下,血管收缩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人早起时如果起身太快,很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手脚冰冷但血压升高
别以为冷就是“正常现象”,当手脚长期发凉,却测出血压比平时高,很可能是血管弹性下降、末梢循环不畅的信号。
晚上心悸、失眠变多
天气越冷,交感神经兴奋程度越高,会导致心跳变快、入睡困难、夜间多梦,甚至诱发“夜间高血压”。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更年期”“焦虑”“睡不好”,却忽略了背后可能是心血管在喊“救命”。

这些变化并不是小事,如果你已经感受到,就更应该从今天开始采取正确的调养方式。
保暖不是穿厚,而是“护住关键部位”
颈部、腰腹、足部是“血管薄弱地带”,寒气最容易从这里入侵。建议穿高领毛衣、护腰护膝、晚上用热水泡脚,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早餐吃热粥,但加一点“护心料”
推荐将黑芝麻、燕麦、山药、核桃磨粉加入热粥中,既保暖又可养心护脑。其中黑芝麻富含VE,有助于软化血管;山药健脾养胃,增强抵抗力。

每天走40分钟,不求快但要稳
冬季室外活动减少,久坐会让血液更粘稠。建议中午或下午3点左右,室外温度稍回升时,快走40分钟,保持微微出汗即可。研究发现,坚持8周快走者血压平均下降6.5%,甘油三酯下降15%。
这3件事,说难不难,但需要从“今天就做”开始。
小雪只是冬天的开始,真正的严寒还在后面。而你的血管是否能安稳过冬,就藏在每天的点滴行动里。
冬季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和低温刺激、血压波动、血液粘稠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尤其是小雪节气,一方面冷空气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人体尚未完全适应寒冷,极易引发突发性血管疾病。
今天起,建议你:
健康,其实就藏在一碗热粥、一双棉袜、一段稳步快走里。

别等到大雪纷飞、血压飙升、心口闷痛时才想起调养——从小雪开始,就是最好时机。
今天暖一分,就是冬天少一分隐患。
温馨提醒:具体健康情况因人而异,本文内容仅供参考,请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调养方案。如有不适,请尽早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确保安全过冬。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
4.《冬季寒冷与血管健康关系研究综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5.《高血压冬季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