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影响,产业链运行效率受到制约,导致行业整体信心出现小幅回调

核心数据表现
2025年2季度有色金属行业信心指数报50.2,环比微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维持在荣枯线之上。具体来看:
- • 即期指数50.2(环比+0.6个百分点)
- • 预期指数50.1(环比-0.9个百分点)
行业运行特征
在新能源产业持续放量和AI算力基础设施加速建设的双重驱动下,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维持着稳定的需求基本盘,支撑了行业生产活动的持续扩张。但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特别是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影响,产业链运行效率受到制约,导致行业整体信心出现小幅回调。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网
即期运行指标分析
本季度即期指数呈现"四升三降"格局:
- 1. 显著改善指标:
- • 企业盈利水平(+2.4个百分点)
- • 生产量(+1.6个百分点)
- • 原材料采购价格(+1.1个百分点)
- 2. 承压指标:
- • 原材料采购量(-1.1个百分点)
- • 产品售价(-0.5个百分点)
- • 用工规模(-0.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网
经济学角度分析概要
从经济学稀缺性与效率的角度分析,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有限资源(如铜、锂等关键矿产)的稀缺性与新能源/AI基建扩张需求之间的张力。
- 1. 稀缺性约束:特朗普关税政策加剧供应链摩擦,抬升原材料获取成本(如进口依赖度高的锂、钴),导致企业原材料购入单价指数(49.5)接近临界点,反映资源稀缺性通过成本传导挤压利润空间。
- 2. 效率优化:行业通过生产量指数(51.9)提升展现短期效率改进,但预期指数回落(50.1)显示企业预判未来资源错配风险,可能通过收缩采购(原材料采购量预期49.7)来规避浪费,体现对稀缺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调整。
在稀缺性持续存在的背景下,行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如回收技术)或政策协调(供应链韧性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平衡扩张需求与成本压力。
预期走势研判
预期指数呈现结构性分化:
- 1. 价格预期持续走强:
- • 原材料采购价格(+0.3个百分点)
- • 产品售价(+0.3个百分点)
- 2. 生产活动预期收缩:
- • 生产量(-2.9个百分点)
- • 原材料采购量(-2.9个百分点)
- • 新订单量(-2.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网
有色金属企业信心指数编制的逻辑
指数概况
有色金属企业信心指数是基于对国内重点有色金属企业的季度调查数据编制而成的行业景气度指标,用于监测和预判有色金属行业的整体运行态势。该指数按季度发布,数据采集周期划分如下:
- • 一季度:上年12月至当年2月
- • 二季度:3月至5月
- • 三季度:6月至8月
- • 四季度:9月至11月
编制方法
- 1. 数据采集
- •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重点联系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调研。
- • 计算单项指标的扩散指数,公式为:
扩散指数 = 回答“乐观”的企业占比 + 回答“持平”的企业占比 × 0.5
- 2. 综合指数构成
- • 有色金属企业信心指数由即期指数(本季度)和预期指数(下季度)两部分组成,各包含10项核心指标。
- • 综合指数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根据其对行业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
三、指标构成及权重
指标名称权重经济意义新订单量指数15%反映市场需求活跃度生产量指数10%衡量企业产能利用率原材料采购量指数5%体现供应链备货意愿原材料购入单价指数10%监测成本压力变化单位产品售价指数15%反映产品定价能力从业人数指数5%评估用工规模稳定性企业资金周转指数10%衡量现金流健康度企业盈利水平指数15%直接体现经营效益下游产业需求指数7%观测终端行业拉动力企业经营环境指数8%综合政策与市场环境影响
四、指数解读
- • 临界值50:高于50表明行业处于扩张区间,低于50则反映收缩趋势。
- • 应用价值:
- • 即期指数:反映当前行业运行现状
- • 预期指数:预判未来3个月行业走势
指数设计的管理场景应用
指数设计法不单只可以用于宏观行业观察,且其完全可以应用于管理者素养评估,目前已有一些典型的成熟实践,如IBM领导力模型指数、麦肯锡管理健康指数。

设计原理复杂吗?也没有那么复杂,且往下看:
管理者素养指数设计原理
- 1. 对标企业需求
- • 将战略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素养维度(如数字化转型需「数字决策力」权重30%)
- 2. 分层级设计层级核心指标数据来源基层管理者任务执行效率、团队协作度OKR完成率/360度评估中层管理者资源整合能力、跨部门影响项目ROI/协作系统日志分析高层管理者战略预见性、文化塑造力行业研报引用率/员工调研
如果放到中基层,还可以把指标缩小一些,例如聚焦在目标、计划达成度、小范围创新等。

- 3. 动态权重机制
- • 危机时期提高「应变决策」权重(如从15%→25%)
- • 扩张期侧重「人才孵化」指标
关键指标构建(基于上述示例)
- 1. 硬性能力指数
- • 商业敏锐度 = (所辖业务毛利率改善率 × 行业均值对比系数)
- • 决策质量 = (关键决策实施后6个月ROI ÷ 预期ROI)
- 2. 软性素养指数
- • 团队能量值 = (下属晋升率 × 0.3) + (员工NPS × 0.7)
- • 变革韧性 = (转型项目存活率) × (员工适应周期缩短天数/基准值)
- 3. 潜力成长指数
- • 学习迁移率 = (新技能应用到业务场景的转化次数/培训投入时长)
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类型采集方式分析工具行为数据邮件/会议系统记录NLP模型结果数据ERP绩效看板BI动态仪表盘认知数据内部测试及其他方式绩效支持系统
落地应用进阶
- 1. 人才盘点
X轴:当前素养指数得分
Y轴:潜力指数斜率变化
→ 区分高潜/改进/淘汰区域 - 2. 培养方案匹配
- • 指数显示「战略思维」薄弱 → 安排并购案例实战工作坊
- • 「冲突管理」得分低 → 匹配沙盘模拟课程
- 3. 继任者预测模型
通过历史数据,识别素养指数与继任后业绩的相关系数
以上部署,均需要相关部门将其列为年度专项工作持续进行。
注意实施过程风控
- 1. 防止指标扭曲
- • 设置「反KPI」机制:如「客户满意度」与「合同严格性文化匹配度」需平衡,即企业文化中如果要求“质量严格性”,那么需要考量市场效果。
- 2. 动态迭代规则
- 3. 伦理隐私保护
结论:行业指数是行业管理者整体动向的反应,而管理者素养指数,则可以指导管理行为的优化和内部管理的敏捷转型,不仅能实现人才评估的客观化,更能通过数据追溯管理行为与业绩的因果关系。建议从3-5个核心维度试点,最好,先从构建PDCA闭环系统开始,基于一个流程的完整性,探索指数化的管理素养与敏捷领导力提升之路。

推荐阅读
- • 培训不是HR的"副业":野生动物型人才的消亡警示录
- • 培训管理者的生存模式:把自己毁灭才是正道
- • 传统内训师培养的硬伤:华丽陷阱
- • 初阶内训师培养乏力,根源居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