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早之一!兰大在这一研究领域,驶入快车道!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作为

国内最早专注于

中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

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

成果丰硕

成为我国中亚研究领域的

重要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亚研究所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

在中亚研究所的积极推动下,2025年9月25日,兰州大学在中亚国家建立首个海外研究中心

今年6月,在学校会议室内,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中亚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陈一一正在介绍《中国在中亚国际形象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个由兰州大学中国—中亚大数据研究院开展的调研,为更好地分析、评估我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在中亚国际形象调研报告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早专注于中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自1994年3月成立以来,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领域成果丰硕,成为我国中亚研究领域的重要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亚研究所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以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深耕,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智力支持。

兰州大学主办“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南亚合作发展论坛现场

理论创新解码中亚变局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亚国家民众对‘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切认同显得尤为珍贵,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稳定性和正能量。”形象调研报告发布会上,专家们得出了一致结论。

随着国际体系的深刻演变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亚地区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在中亚国际形象调研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是国内首次全面覆盖中亚五国,就我国国际形象展开的大规模、专门性、系统化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整体形象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中亚民众对未来与我国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合作方面抱有较高期待。

发布报告的中亚研究所,是一个低调的存在。但其科研成果却影响广泛。

在2021年第2期的《莫斯科大学学报》上,研究所的陈小鼎教授用俄文发表了一篇名为《扩员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公共产品优化供给的中国路径》的文章。一位中国学者在俄罗斯知名期刊上发表上合组织相关研究成果,这在以往是几乎很少看到的。

而研究所创始人、曾在前苏联大使馆担任外交官多年的所长杨恕教授,研究所专家曾向红教授等,也聚焦中亚及上海合作组织开展了大量研究。2012年和2022年,杨恕、曾向红分别被上海合作组织授予“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周年奖章”,以表彰他们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2023年初秋,来自20余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近80位专家学者齐聚兰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国反分裂战略、当前反分裂斗争面临的新形势及应对、文化润疆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这也是继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后,中亚研究所连续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反分裂理论建设为重点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中亚所针对反分裂理论开展了系统探索,提出了分裂主义的定义和分类,总结分析了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行为特征,较系统地提出了文化反分裂的理论和政策等。

恐怖主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中亚及其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由来已久。“美国撤军后,阿富汗的安全真空对中亚地区产生连锁影响,我们的研究必须走在形势前面。”朱永彪教授团队追踪阿富汗问题与反恐研究二十多年,形成了一套体系化成果,成为中亚研究所在反恐怖主义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

兰州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

维护国家西北边疆安全、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这是中亚研究所发展30余年的坚持。“学术研究一定要围绕国家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只有如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杨恕说。

薪火相传培育栋梁之材

“讲阿富汗问题,不能只看新闻,要知道当地老百姓怎么想。”课堂上,朱永彪正在给学生展示他在阿富汗研究中的一手调研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最真实的阿富汗。

而在省级精品课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授课教师将结构现实主义与中亚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原本枯燥的理论顿时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含义。

在2024年成功获批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后,研究所还开设了《国别学研究前沿》《中亚安全与反恐》等特色课程,已形成覆盖本科生、研究生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中亚研究培育后备力量。

实践育人则是研究所的另一个特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陈小鼎教授常用这句话鼓励学生走出书斋。

遇见丝路 暑期研学

研究所连续两年开展“遇见丝路”项目,依托学院全额资助学生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研学,实地感受中亚国家文化与社会现状。得益于此,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张炜恒去到了哈萨克斯坦:“我们近距离感受了不同的文化,与当地人的交流让我从更人性化的角度理解世界,这种经历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月报、周报

此外,撰写周报、月报追踪中亚及周边地区动态,组织研究生编译中亚、南亚相关学术成果,这些课堂之外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为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素材,实现了“实践-学习-研究”的有机融合。

“人才是研究的根基,要培养既懂理论又接地气、既有家国情怀、西部情节又有国际视野的研究者。”这样的育人理念,在研究所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截至目前,研究所已为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这些毕业生或任职于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或供职于相关政府单位,尽管研究领域不完全局限于中亚,但区域国别研究的思维方法、战略眼光与家国情怀,已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底色”。

咨政启民服务国家战略

“学术研究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这句话精准道出了研究所作为智库的责任担当,也是研究所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导向。

标志性智库成果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以“智库”身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现实需求,将学术智慧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务实成果。仅2024年,研究所师生完成的咨询报告中,获得批示和采纳的就达270篇,其中近20%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68%获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

“未来我们与中亚的合作不仅要在国家层面进行战略合作,还需要更多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陈小鼎教授针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形势,提出增加民生项目以夯实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的民意基础,他的建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则是智库功能的重要延伸。

作为甘肃融入“一带一路”的“智囊团”,研究所连续参与承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南亚合作发展论坛”,并已成为常设分论坛;《甘肃更好融入“一带一路”系列报告》中“打造国家级综合绿色能源基地”“加强与中亚国家产能合作”等建议,被甘肃相关部门采纳并转化为具体政策。

“数字经济将成为中亚和甘肃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研究,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更精准的支持。”2023年8月,中国—中亚大数据研究院获批甘肃省科技创新平台

与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国—中亚大数据研究院的主要作用,就是以数字化手段为地方合作提供精准支撑。数据库涵盖中亚五国经济、社会数据,企业点开就能明白‘该往哪投、怎么投’。”执行院长朱永彪表示,研究院力争在十年建设期内完成“中亚五国大数据资源库”“中亚舆情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和“中亚产业大数据系统”等功能模块的建设工作,为打造国内一流的中亚战略决策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酒香也怕巷子深。”研究所专家也主动在媒体上发声。2019年起阿富汗局势风云变幻,朱永彪教授等就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NHK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的采访

研究所通过学术讲座、政策解读、媒体访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中亚知识,增强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与支持。“中国—中亚合作不是地缘博弈”的观点、对“上合组织制度认同”的阐释等,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误解,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从成立到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入选教育部区域国别联合研究院牵头建设单位,再到成功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了学校文科领域国家级重大科研基地新的突破,中亚研究所一步步走来,逐渐成长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咨政、咨商、启民的重要智库

立足西北、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深厚学养和务实作为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兰大力量”。

关注"兰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兰州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转载自兰州大学官微

#兰州大学##中亚##推我大学上热门##高校种草大赛##双一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快车道   国内   中亚   研究所   中国   国家   阿富汗   兰州大学   国别   国际   理论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