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才是人类最永恒的情感:写在中秋节之际

#秋日生活打卡季#​#中秋庆团圆#​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来临了。这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无论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现代伦理道德里的“八月半是团圆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都充分彰显了亲情的无限美好和温馨永恒。毫无疑问,这就是因为,在所有的情感中,亲情才是人类最永恒的感情。


中秋之夜,玉兰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庭院里,一轮明月高悬中天,清辉如水流泻。这时,电话铃声响了,母亲在那头说:“月饼和水果早就已经都放好了,就等着你们过来了。”声音里并无埋怨,有的只是一种深沉的亲情等待。我忽然觉得心中最柔软处被触动:这人世间虽然风云变幻,人心莫测,但是唯有亲情如月,即使阴晴圆缺,却永悬于人类情感的天空,成为最恒久的美好坐标。

亲情之所以能够永恒,首先在于她的无私本质。恋人之间尚需回眸与回应,朋友之间亦讲究投桃报李,唯独亲情,尤其是父母之于子女,常常是不计代价的付出。生物学家可见其延续基因的本能,哲学家可视之为存在的延续,然而在人间烟火里,它只是天冷加衣、夜深留灯的琐碎牵挂。这种爱不以交换为前提,不因时空而褪色,恰如明月之光,未曾索取过人间半分回报,却千年万年地延续着,照耀着。

历史的长河奔涌,文明形态也几经鼎革,而亲情的内核却始终未曾动摇过。古时苏轼望月抒怀,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日游子视频通话,邀家人共赏一轮明月。表达方式虽随技术变迁,而那份思念与牵挂却古今一样同频。纵观人类历史,王朝可更迭,思潮可起落,经济模式可变革,唯亲情作为最基本的情感单元,顽强地存续于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之中,从而成为人类情感史上最稳定的常数常态。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个体主义的张扬,人们热衷于谈论爱情的多巴胺、友情的契合度,将情感量化、理性化,却往往忽略了亲情作为情感基座的深远意义。全球化的流动使家庭成员常散于不同经纬度,但正是空间的疏离,反而唤醒了人们对亲情价值的重新确认。中秋、春节的迁徙潮,不仅是文化的仪式,更是人类向情感本源的精神回归。我们在创造无数新型社会关系的同时,最终发现亲情的纽带仍是无可替代的精神故乡。

月亮有盈有亏,人生有聚有散,但亲情这种情感却能超越具体的形态而永恒存在。它不因远离而消散,反因思念而醇厚;不因时间而磨损,倒因记忆而增值。当我们仰望中秋之月时,实则是在仰望着一种永恒的情感形式。她在默默地告诉我们:在这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世界上,仍有亘古不变的守望与牵挂,那就是永驻在心间的永恒亲情。

由此可见,中秋之夜的月光洒向人间,从来就不分古今中外。亲情正如这月华,是人类共享的情感语言,是浮躁时代里的定心之锚。当我们在生活中迷失于各种复杂关系时,或许应当回归亲情这一永恒的坐标,从中汲取那最朴素也最深厚的力量。大家以为如何呢?

恭祝朋友们阖家团圆,幸福安康,中秋节快乐!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美文   中秋节   亲情   人类   情感   中秋   团圆   明月   人间   坐标   形态   团圆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