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进入高发期,建议:家中备好5样东西,中暑时可以救命!


太阳一晒,地面发烫,人就容易“烧起来”。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热晕在家门口。

炎热的天,不止是晒黑,更可能要命

每年七八月份,全国多地都进入高温“烤炉”模式。尤其是南方城市,气温动不动就冲上40℃。不是所有人都能扛得住这样的热,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还有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的群体。

外头热,屋里也闷,热得喘不过气来,一旦中暑,轻的头晕恶心,重的直接昏倒,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身体抽搐、休克等严重情况。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每年因为中暑送医甚至死亡的人数并不少。2022年夏天,仅在上海,就有超百人因热射病死亡。热射病,就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体温飙到40℃以上,身体就像锅里煮的肉一样,器官功能快速衰竭,不及时抢救,性命堪忧。


天气一热,身体会悄悄发生哪些变化?

人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会拼命排汗降温。汗水带走热量,是个聪明的办法,但也带走了大量的水分盐分。当身体里的水和盐不够用时,调节温度的“系统”就开始出故障。

刚开始,人会觉得头晕、恶心、走路发飘,接着皮肤发红发热,心跳加快,整个人像刚跑完一千米一样喘气。如果这时候还不处理,很快就可能发展成热痉挛,甚至热衰竭,再拖下去,命就悬了。

有些人以为只要不出门就不会中暑,但其实在闷热的厨房、不开空调的屋子里,一样可能被热到不省人事。尤其是家里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差,不容易出汗,等到发现不对劲,往往已经来不及。

家里备好这5样东西,中暑时真的能救命

天气越来越热,家里要像防火一样防中暑。有些东西不贵,但关键时候能救命。尤其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更不能掉以轻心。

家里第一样要备的是藿香正气水。

这不是老一辈的迷信,而是有确切作用的中成药。它能调节肠胃、驱除暑湿,用在中暑初期,比如觉得头晕、胸闷、恶心的时候,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要注意,这药里含酒精,孕妇、酒精过敏的人慎用,服药后也不能开车。

第二样是口服补液盐。

中暑时身体流失大量水和盐,光喝白开水不够,得补回电解质。补液盐就是专门为这事设计的,成分简单,却能快速恢复身体的“平衡”。如果没有现成的,也可以用家里食材自制:半勺盐、三勺糖,加500毫升水,搅匀后喝下去。

第三样不能少的是冰袋。

把冰袋敷在额头、腋下、大腿根这些大血管集中的地方,能快速降温。没有冰袋也可以用毛巾包着冰块,或者冻瓶矿泉水临时救急。别小看这个方法,很多热射病患者就是靠物理降温赢得了抢救时间。

第四样是体温计。

有人中暑时体温悄悄飙高,但自己却没察觉。体温计能及时发现异常,一旦超过39℃,就必须高度警惕。如果超过40℃,就不能再等,立刻拨打120,送医院抢救。

第五样是风扇或便携小风扇。

哪怕没有空调,有个风扇也比闷在热屋里强。风扇加湿毛巾吹,效果更好。很多老年人怕空调,其实风扇更适合他们,只要空气流通,就能大大降低中暑风险。


有些中暑,不是出汗多,而是出不来汗

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热得满身汗”。最严重的热射病,反而是出不了汗。身体温度高得吓人,但皮肤却是干的。这时候,身体就像锅里没水的蒸笼,热气憋在里面出不去,器官就开始坏。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中暑,不能只看有没有汗。要看他的精神状态、有没有意识模糊、说话是否含糊、走路是否打晃。如果发现一个人突然倒地,皮肤烫手、脸红但不出汗,呼吸急促,反应迟钝,极有可能是热射病,必须立即降温并送医。

有些食物,吃了更容易中暑

不少人爱吃辣椒炒牛肉、火锅、烧烤,觉得夏天出汗多,吃点重口味更爽。这类食物容易让身体“火上浇油”。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吃了之后身体代谢更快,热量更高,更容易中暑。

还有人爱喝冰可乐、冰啤酒,觉得喝冷的能解暑。刚喝下去是凉快,但胃肠道突然收缩,反而容易引发肠胃不适,甚至出现腹泻、呕吐。尤其是中暑时喝冰饮,不但不退热,还可能加重症状。

比起这些,像西瓜黄瓜绿豆汤这类清凉食物更适合高温天气。西瓜能补水,黄瓜清热解毒,绿豆汤有降火的作用。这些都是真正能帮身体“灭火”的食物。

老人和小孩,最容易中暑却最不爱喊热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夏天一定要特别留心。他们往往不爱喊热,也不太出汗,但身体其实已经受不了。

有些老人因为年纪大,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即便屋里闷热也没感觉。有些孩子玩得起劲,不会主动喝水,一直到脸红、喘气、走路不稳才发现不对。

每天中午到下午三点,是阳光最毒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建议老人小孩外出。家里要保持通风,适当用风扇或空调,别舍不得电费。身体一出事,花的钱远比电费多得多。

中暑了该怎么办?这些动作比喝水更重要

一旦发现有人疑似中暑,别慌,先把人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衣服松一松,能脱的脱,别怕难看,救命要紧。

接着给他降温。用湿毛巾擦额头、脖子、腋下、大腿根等地方,或者用风扇吹。能喝水的,赶紧让他喝点淡盐水补液盐,别喝冰的。

如果人已经不清醒了,千万别灌水,容易呛进去导致窒息。体温超过40℃、神志不清、呼吸困难,要立刻叫救护车,并在等待过程中持续降温。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

别以为年轻人就不会中暑

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就不把中暑当回事。夏天跑步、骑车、爬山,累得满头大汗还不喝水。有些工地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员,顶着烈日工作,一天都顾不上喝口水。

其实很多热射病患者,都是壮年男性。因为他们常暴露在高温下,还不好意思喊热、喊累,结果身体一旦撑不住,倒下去就来不及了。

不管年纪大小,只要天气热,就得防中暑。出门戴帽子、备水、穿浅色衣服,别为了凉快穿得太暴露,暴晒后更容易脱水。


热浪越来越多,防中暑成了“夏天必修课”

气象部门早就发出预警:未来几年,极端高温天会越来越常见。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让夏天变得更长、更热、更危险。

过去觉得中暑只是小问题,如今已经成了公共健康的大敌。做好预防,比事后救治更重要。家里囤好应急用品、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关注天气变化,这些都是守护家人健康的关键。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中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EB/OL].https://www.chinacdc.cn,2023-07-15.
[2]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热射病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6):641-64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暑急救与预防指南[Z].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养生   家中   东西   建议   身体   风扇   家里   高温   夏天   绿豆汤   冰袋   体温   食物   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