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二字,世人皆逐其“快”,却忽视了没有“递”的闭环,跑得再猛,也带不动真实的价值。
这一逻辑,在供应链领域更显深刻。航线再多、仓库再大、运力再强,若只是零散的资源堆砌,无法穿透生产与流通的壁垒、弥合物流与资金的鸿沟、衔接本土与全球的断层,再多的“供”,也不过是一盘散沙,难成“链”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全球化变局之下更显珍贵。当今世界,贸易壁垒高筑,地缘冲突频发,供应链动辄“断链”。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站在历史性拐点上,“产品出海”与“产能出海”双轮驱动,已成为中企生存与跃升的关键选项。
在这场大变局中,物流的角色悄然蜕变,不再只是供应链的配角,而成了决定全球化成败的关键变量。于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在一个充满断裂与波动的世界里,快递物流企业如何创造“确定性”?
答案或许藏在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字里——“链”。
最近几天(11月5-7日),顺丰一口气推出三款新产品:“中越智达”陆运专线、“中印速航”航空快线,以及“宜链通”物贸一体解决方案。表面看,这是一轮典型的产品加码。细察之下,却能窥见顺丰国际战略的真正内核——
不满足于做一家“送得更快”的快递公司,而是试图以系统化能力,为中国企业出海构建一张兼具效率、韧性与确定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01
产品破壁
以“链场景”破解全球化真痛点
传统跨境贸易的痛点,在于“断点”太多:清关卡壳、运输延误、库存错配、资金周转慢……企业往往疲于救火,难言战略规划。而过去传统跨境物流的解决方案更像是“做拼图”:一段陆运、一段空运、再找人清关、再找仓库存货……东拼西凑,哪个环节掉链子,全盘都受影响。
就此看,顺丰此次发布的新产品矩阵,恰恰是对这些痛点的精准缝合,瞄准了中企出海的具体场景,让“供”精准对接“需”,让“链”适配产业节奏。

比如在越南,很多中国公司给当地工厂供原材料,越南造完再卖到全世界。以前陆运要么贵、要么慢,要么只做“段到段”,还看不到货到哪了。“中越智达”不只是陆运专线,而是对“中国—越南—全球”制造链条的深度嵌入,通过全程可视的路由追踪,将中国供应商、越南工厂与全球分销商真正链接起来:供应商能实时追踪原材料动向,工厂可依据物流进度调整生产计划,分销商能预判到货时间。
这种“链路透明”,让计划取代猜测,让协同取代救火。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小批量、多批次”的灵活模式,避免了传统大批次运输带来的库存积压,生产节奏可以跟着市场需求走,让“供” 的节奏完全跟着“链”的需求走,而不是被物流节奏绑架。
再来看印度,“中印速航”紧扣一个关键趋势:越来越多中国高科技企业正将产能与市场向印度市场拓展,但电子设备、医药等这些高价值产品,对“时效稳定”与“全程可控” 的需求远高于普通货物,最怕中间出岔子。
“中印速航” 的竞争力,正在于 “链通全环节”:每周 40 + 航班、1900 + 吨运力的规模效应,覆盖德里、金奈、孟买等核心城市的航点布局。
但这不是孤立的运力供给,而是搭配“上门无忧”的取派服务、高效清关的衔接、全程可视的监控,破解了中印跨境物流“断点多、管控难”的行业顽疾。此外,多档时效与价位选择,让不同规模企业各取所需,让“供”的弹性匹配“链”的变量,
如果说“中越智达”与“中印速航”解决的是“怎么运”,那么“宜链通”则直击“怎么活”的痛点。
众所周知,中企出海常陷于三重困境:供应链协同效率低、跨境风控能力弱、资金压力大。这些困境,根源在于“物流链”与“资金链”的断裂:上游供应商因资金不足无法稳定供货,下游分销商因库存压力不敢多采,导致整个链条“供断链停”。
“宜链通”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口,上游供应商缺钱买原料?顺丰可代采;下游分销商怕压库存?可按实销结算。既稳交付、又降库存,还能加速现金回笼。
更关键的是,“宜链通”并非简单嫁接金融业务,而是依托顺丰横跨中国、新加坡两大资金中心的全球调拨能力,以及在新马泰越等地的本地化主体,实现多币种结算、锁汇。此外,顺丰的全球网络布局,海外本土及适配性强,更让定制化金融服务具备了落地的可行性。这种“物贸一体”的深度链接,让“供”的稳定性不再受资金制约,让“链”的韧性从物流延伸至金融。
这三款产品的共性,在于跳出了“运输工具”的定位,成为“场景解决方案”的载体,让企业在全球化中,不必再为“断点”分心,只需专注于核心价值的创造。
02
能力筑基
以“链体系”构建确定性的底座
产品的锋芒,终究源于底层能力的沉淀。
顺丰能够实现“场景化链接”,并非偶然的产品创新,而是在空网、清关、海外仓、科技四大领域,将“分散资源”链接成了“体系化能力”。
首先是空网与枢纽的链接,这是速度与规模的基石。顺丰持续加密全球航空干线,在亚太区域的全货机航班高峰期单周可达192 班,其中中印航线单周最高 72 班,中新、中日等航线单周也达 14 至 24 班,形成了高密度的航网覆盖。更为关键的是,这不是孤立的“点到点”飞行,而是以鄂州货运枢纽为核心,构建的“轴幅式”链接网络 ——
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 59 条航线与国际 19 条航线在此交汇,52 公里智能分拣线每小时 28 万件的处理能力、14 条海关智能查验线的高效通关,让 “国内集货 — 枢纽中转 — 国际分拨” 形成无缝链路,让“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从口号走向现实。
这种链接的价值显而易见:2025 年上半年鄂州枢纽国际货运吞吐量同比增长超 100%。这组数据,印证了 “空空中转” 模式对物流效率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高境内外物流互联互通效率。

其次是清关与全球网络的链接,打通了 “跨境断点” 的关键堵点。跨境物流最怕“卡在海关”,目前,顺丰已在全球79个口岸布局清关服务,其中,国内持有10个AEO高级认证资质牌照,海外拥有13个口岸具备自营清关能力,有效提升快件通关效率。
此外,今年上半年,顺丰还在比利时列日建成了欧洲首个自营关务口岸,鄂州推行的“跨境电商简易申报”,将清关前置至分拣环节,大幅减少滞港风险。
第三是海外仓与本地化服务的链接,让“仓储”变成“链路节点”。截至今年6月底,顺丰海外仓储资源面积超 250 万平方米,其中超210万平米集中在亚太区域,覆盖新马泰越、日韩澳等关键市场。这些仓库绝非简单的“堆货仓库”:在新加坡,仓库链接本地配送网络,实现“就近发货、次日达”。在越南,仓库承接生产型企业的原料暂存与成品分拨,成为产业链的“中转站”。

最后,也是最底层的能力,是科技与全链路的链接。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链通万物”的核心动力。
比如,顺丰依托自研“百川”系统,为鞋服品牌提供智能退货服务:自动识别退货包裹、绑定订单、线上质检,并智能调度上架与调拨,提升处理效率和周转率。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顺丰已在西班牙、德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布局数智化自营仓,通过“百川”平台实现仓储、运输、订单一体化管理,支持全渠道库存可视与全流程精细管控。
同时,顺丰“丰智云”系统支持订单自动接入、运输任务智能调度与全程可视化监控,助力客户提升物流数字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降本增效,目前已在亚太多地工厂及行业客户中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中国企业出海。
这四大能力彼此咬合,形成“航网+枢纽”保障时效、“清关+仓网”保障畅通、“科技+金融”保障高效的协同效应,共同构成了顺丰国际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03
战略升维:从“服务商”到“战略伙伴”,赋能中企全球化
顺丰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做一个“更快的快递公司”。其国际战略清晰地指向了一个目标——
成为亚洲领先、覆盖全球的综合供应链服务商。
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顺丰已经跳出了“单点服务”,转向“全链路解决”。当企业需要“中国供料—越南生产—全球分销”,顺丰能一键链接“中越智达+鄂州空运+海外仓配”;当企业进军印度市场,顺丰能整合“中印速航+快速清关+仓配履约”;当资金吃紧,它还能嵌入“宜链通”的金融支持。
这些“链路整合”,比单纯提供陆运、空运、金融等单一服务更有价值,让“供”的全流程都在统一的“链”中运行。

更关键的是,这个生态具备“弹性链接”能力。在全球地缘政治波动、供应链重构加速的背景下,“链的韧性”比“供的规模” 更重要。当某条航线受阻,鄂州枢纽的“空空中转”能快速链接其他航线;当某国清关政策变化,顺丰79个口岸的清关网络能快速切换链路;当市场需求突变,“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服务与“按实销采购”的金融方案能快速适配。
这种“弹性链接”,让“供”不再是固定的资源输出,而是能跟着“链”的变化动态调整,这才是供应链生态的核心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期,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走出去”的通道,更是“立得住”的支撑。顺丰通过构建的覆盖空、陆、海、仓、配、贸的综合服务产品矩阵,成为中企全球化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这种角色转变,既契合了产业升级的需求,也彰显了中国物流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04
结语
全球化从未如此充满挑战,也从未如此需要“确定性”。
在这个意义上,顺丰所交付的,早已不只是包裹,而是中国企业敢在海外设厂、敢接大单的底气来源,也是中国物流企业用全球供应链基础设施,对抗全球“不确定性”的“自信”,更是全球化时代里,一种关于“协同与共赢”的新可能。
快,从来不是目的;递得好,才是较量。
供,可以堆砌无数;链得稳,才有价值。
当“链接”成为供应链的核心逻辑,当“协同”成为全球化的主流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终将在顺丰“造船出海”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