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后,别再为难自己

原创 十点签约作者 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25日 18:30 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28日 19:00 直播

预约

江中中秋好礼|甄选食材适合中国胃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中年之后,别再为难自己,十点读书,12分钟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已经很努力,却总被“还不够好”的念头缠绕;


他人一句无心的评价,就能让你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浑身发紧、脑袋发晕;


明明渴望亲密关系,却总在对方靠近时将人推开……


这些反复出现的拧巴与挣扎,实则指向同一个根源——


你的内在小孩,正在发出无声的呼救。


成年后的痛苦,也不过是童年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未被安抚的情绪,以及深藏的创伤记忆,被唤醒了。


正如知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所说: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在童年时代,已形成的性格。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和作家,冰千里曾帮助近万人走出自我对抗的泥潭。


他著写的《我与我:养育你的内在小孩》,深受大家的喜爱。


在书中,他以独特视角,带我们重新认识内在的自己,并收获更强大的自我。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特殊小孩。


它是内心最真实、最纯粹的部分,更是童年时,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与未被疗愈的创伤记忆的集合体。


有被独自锁在房间的恐惧,有表达想法时被嘲笑的委屈,有努力后未被认可的失落……


这些经历和感受,最终都长成了内在小孩身上的伤疤。


我们以为长大就能摆脱这一切,却不知它们早已融入人格,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跳出来,悄悄左右人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梁女士是研发团队的佼佼者,身为中层主管,她工作勤勉认真,年年评优、常拿奖金。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总在关键时刻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


担心产品有瑕疵,怕客户领导不满意,就连同事闲聊时的眼神,她都忍不住揣测“是不是在笑话自己”。


有一次,领导说她新交的方案,反响不如以前,需要再打磨打磨。


明明不是斥责,梁女士却像被巨石砸中,瞬间脸颊发烫,仿佛受了天大的羞辱;


脑子更是一片空白,手心的冷汗浸湿了指缝,像个做错事等待发落的孩子。


而后转身冲进洗手间,抬手就给了自己一巴掌,责怪自己不争气,连这点事都干不好。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梁女士不幸的童年。


原来,父母从小对她极尽严苛,总在批评她的不足,极少给予肯定。


这种打压式教育,让她内在小孩充满了自卑和恐惧,即使在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也无法摆脱内心的阴影。



阿德勒曾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很多时候,让我们崩溃的不是当下的事,而是那个困在童年的自己,带着当年的伤痕在向外界求救。


我们穷尽半生应对的困局、挣脱的枷锁,说到底,都是在与那个未曾被好好爱过的自己重逢。


看见他,是与过往和解的开始;


温暖他,才是给整个人生的圆满收梢。




人生路上,我们总会忽视心灵深处,那个被岁月尘封的小孩。


可未被满足的内在小孩,会在成年后以隐秘的方式,操控我们的情绪、阻碍成长。


唯有看见它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开启治愈之路。



在书中,作者提及了一则关于A先生的案例。


A先生时常会陷入莫名其妙的负面情绪,无端发火、莫名叹气,仿佛周遭的一切都成了滋扰内心的噪音。


经过深入了解,咨询师发现他的心里,住着一个惊恐的内在小孩。


从小辗转寄养在不同亲戚家,从未在一个地方待满一年,


在这期间,大家对他的态度更是各有不同,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混乱。


很明显,童年时频繁更换成长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他心里埋下了“既渴望稳定的联结,又在关系里充满不安”的种子。


当外界的关注打破他自以为安全的边界时,那些积压的不安,便会以负面情绪的形式爆发出来。


发火与逃避,不过是他潜意识里保护自己的方式。


而除了通过情绪,我们还能通过梦境、关系、身体反应、性、幻想念头这五种途径,觉察内在小孩。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表示:


成人在从压抑的现实逃向神经症和梦的时候,是在退回自己的童年。



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威尔总是反复梦到童年场景:


梦里他缩在墙角,看着继父抄起皮带走向自己,每一次挥臂都带着呼啸的风声,而他只能死死咬住嘴唇不敢出声。


每次从梦中惊醒,他都会浑身冷汗,对着空荡的房间喘粗气,之后便会用刻薄的玩笑,推开身边试图靠近的人。


这个反复出现的梦境,正是他内在小孩呼救的信号。


若忽视了这些呐喊的根源,便容易只治标,却难除根。


唯有追本溯源,觉察到那个内在小孩,才能对症发力,打破命运的枷锁,重获新生。


毕竟,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重新长大》一书里,有句话说得很透彻: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给予自己童年时最渴望而不得的东西。


童年的遗憾无法改写,但此刻的我们,可以转身拥抱过去的自己,把那个小孩好好养育一次。


就像在荒芜的心田播下种子,用爱与耐心浇灌,那些因缺失而枯萎的角落,终会冒出蓬勃的绿意。



电影《心灵奇旅》里,主人公乔伊总被“未实现的音乐梦”裹挟,这源于童年时母亲总以 “不稳定”为由束缚着他的热爱。


那份未被认可的渴望,成了他成年后挥之不去的执念。


直到意外进入灵魂世界,他在回忆碎片里看见童年的自己:


握着断弦的小提琴,眼里闪着对音乐的光,却因母亲的斥责而垂落肩膀。


于是乔伊蹲下身,轻轻捂住那个小孩的耳朵,在他耳边说:


你的热爱没有错。


当他终于与童年的遗憾对视,接纳了“平凡也值得被爱”,那个被否定困住的内在小孩,才在舒展了眉头。


最终,乔伊不再执着于遗憾,反而在生活里找到了生命的火花。


这正是与内在小孩拥抱并和解后,创伤被治愈的模样。


那具体又如何做呢?


1、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要学会正向回应。


童年缺爱的人,成年后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


试着以你理想中的长者姿态,在疲惫时对自己轻声说“你已尽力”,犯错时用“没关系”替代自责。


《82年生的金智英》里,智英便是以每天给自己写一张“今天做得好”的便签,让那些被婆家贬低的委屈,渐渐被自我肯定抚平。



2、穿越时空拥抱自己,训练第三视角。


即: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感受反观感受。


比如你与孩子互动时,你看孩子是第一视角,孩子看你是第二视角,而半空俯视你俩互动的 是更高纬度的自己,便是“第三视角”。


当童年不好的记忆翻涌时,试着用这种视角:悬在半空看那个攥拳垂泪的小孩,同时察觉成年的自己心头的酸涩,以及这份记忆对当下的影响。


然后用这种抽离式觉知,帮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走出泥沼。


3、与大自然深度联结,给内在小孩安全场。


去感受露珠、追逐晚霞、聆听雨声,或者养只宠物,观察一棵树。


在自然的辽阔与包容里,放下紧绷的神经,舒展蜷缩的身体,渐渐找回孩童般的纯粹与松弛。


当你重新找回那份赤子之心,内心深处的孩童便会迎来真正的重生。


那些曾经的累累伤痕,终将化作坚硬的铠甲,既护着心底的柔软,也撑得起往后岁月的万丈光芒。



如今的我们,总在追赶“成熟”的路上狂奔:


要懂事坚强、要活成别人眼里的“优秀”,却唯独忘了安抚心里那个没长大的自己。


可那些藏在深处的不安、敏感与自我怀疑,从来不会因忽视而消失,反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正如冰千里在书中所传递的,与内在小孩的和解,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纠缠,而是解开人生困局的钥匙。


从现在开始,停下脚步,去认识他、看见他、拥抱他,用童年时渴望的温柔与肯定去回应他,那些曾经的伤痕便会慢慢结痂,化作前行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在拥抱内在小孩的旅程中,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往后余生,所行皆坦途,所遇皆美好 。





作者 | 海边的渔车夫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文   中年   小孩   童年   视角   自我   情绪   内心   记忆   孩子   创伤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