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85-1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最新全球评估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悖论:从2000年到2022年的二十二年间,全球经济规模增长超过一倍,但约30亿人依然无法获得食物、住房和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与此同时,地球的九个关键环境边界中已有六个被突破,将人类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生态风险区域。这项由利兹大学甜甜圈经济行动实验室的安德鲁·范宁主导的研究,通过35个量化指标系统追踪了人类社会在"安全且公正空间"内的实际位置,结论严峻:我们正在同时失败于消除贫困和保护地球。
失衡的天平:增长的财富与固化的贫困
范宁和他的团队采用了"甜甜圈经济学"框架进行分析,这一框架由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斯提出,将人类福祉想象为一个甜甜圈形状:内圈代表社会基础,即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最低标准;外圈代表生态上限,即地球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安全且公正的发展空间就位于这两个圆环之间。研究团队将这一理论框架转化为可量化的监测系统,涵盖从清洁水源、食物安全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维度。
数据显示,全球在某些社会指标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儿童死亡率下降,安全卫生设施和清洁室内燃料的可及性得到改善。到2022年,全球未达到基本社会保障标准的人口中位数比例从2000年的47%下降至35%。这看似是一个积极信号,但绝对数字却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35%意味着全球仍有约30亿人生活在基本生活水平之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其他关键领域几乎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粮食不安全状况在这二十二年间加剧,政治发言权受到削弱,营养不良、不安全饮用水、缺乏社会支持网络、青年失业和腐败现象的改善幅度微乎其微。这些停滞不前的指标揭示了一个事实:经济总量的增长并未转化为普惠性的社会进步。全球经济规模翻倍的同时,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却在加剧。
研究发现,全球最富裕的20%国家(居住着约15%的世界人口)制造了每年超过40%的生态超调。而最贫困的40%国家(占全球人口的42%)承担着全球60%以上的社会赤字。这种分裂模式清晰地表明,那些面临最大社会缺口的人群,并非造成地球生态压力的主要责任者。换句话说,富裕国家在消耗地球资源的同时享受高生活水平,而贫困地区既无法满足基本需求,也未从全球经济增长中获得应有份额。
突破边界:地球系统的红色警报
如果说社会进步的缓慢令人失望,那么生态指标的恶化则令人震惊。研究显示,地球九个关键环境边界中的六个已经超出安全限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氮循环、磷循环、淡水使用和新型实体(包括化学污染物)。这些边界的突破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性危机。
从2000年到2022年,大多数生态指标的超调量都在持续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辐射强迫、氮和磷的过量排放、危险化学物质的扩散、淡水系统的干扰,都进一步偏离了安全范围。与社会进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态压力几乎在所有维度上都在恶化。这意味着人类不仅未能遏制对地球系统的破坏,反而在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行星边界框架最初由斯德哥尔摩韧性中心的约翰·罗克斯特罗姆等科学家在2009年提出,旨在界定人类活动的安全操作空间。这些边界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研究,代表着维持地球稳定性的临界阈值。一旦突破这些边界,可能引发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威胁人类文明的基础。目前已被突破的六个边界中,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被认为是"核心边界",它们的崩溃将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级联效应。
气候变化的加剧正在重塑全球气候模式,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达到地质历史上大灭绝事件的水平,物种灭绝率是自然背景速率的数百倍。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大面积的海洋死亡区。淡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威胁着数十亿人的水安全。新型化学污染物,包括塑料微粒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深海到南极冰盖。
速度的竞赛:追赶2030年的目标
研究团队不仅评估了当前状况,还计算了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变革速度。结论令人警醒: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世界无法在2030年消除严重的社会缺陷。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进步的速度必须加快约五倍。而在生态方面,形势更为严峻——不仅必须停止生态超调的增长,还必须以目前近两倍的速度逆转这些趋势,才能在本世纪中叶维护地球系统的稳定。
这些数字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严谨数据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如果继续当前的发展轨迹,到2030年,世界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大面积失败。这不仅意味着数十亿人将继续生活在贫困中,也意味着地球系统将进一步偏离安全运行空间,增加发生不可逆转环境灾难的风险。
范宁在研究中强调:"我们的分析表明,尽管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但人类仍然让数十亿人陷入贫困,同时将地球推向了安全极限之外。"这一表述直指当前发展模式的根本缺陷:对GDP增长的持续追求并未自动转化为人类福祉的改善和环境保护的加强。相反,这种增长模式正在使人类偏离可持续繁荣的轨道。
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方向。对于社会缺口严重的地区,需要加速提供清洁能源、安全水源和卫生设施、公共卫生和教育等基本服务。这些投资应该优先满足最贫困人口的需求,确保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对于生态超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高收入国家,需要大幅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这包括转变饮食结构、推进循环经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淘汰化石燃料等系统性变革。
重构发展范式的紧迫性
甜甜圈经济学框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传统的发展指标过度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了增长的质量和分配。GDP的增加并不能说明贫困是否减少,也不能反映环境代价的大小。甜甜圈框架通过同时监测社会和生态维度,揭示了发展的真实图景。
研究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全球经济规模翻倍,但社会缺口的缩小速度远低于此。这说明增长的成果高度集中,未能有效惠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生态破坏之间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富裕国家的高消费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超调的主要驱动力。
这一发现对全球发展政策具有深刻启示。首先,必须重新定义"进步"的含义。真正的进步应该体现为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内。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其次,需要根本性地改革资源分配机制。全球财富的极度不平等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第三,发达国家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率先实现生态足迹的大幅缩减,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发展空间。
年度更新的全球仪表盘为监测进展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持续追踪35个具体指标,政策制定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这种透明的监测机制也有助于增强问责,让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对承诺负责。更重要的是,它帮助识别不同政策之间的权衡和协同效应,避免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加剧另一个问题。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项研究挑战了现代文明的核心假设:无限增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限的物质增长显然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学会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内创造繁荣。这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经济系统的目标和运作方式,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线性消耗转向循环利用,从竞争扩张转向合作共享。
实现安全且公正的未来并非不可能。研究表明,技术和资源都已存在,关键在于政治意愿和制度变革。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成熟且成本持续下降,循环经济模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可行性,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论不断完善。挑战在于如何动员足够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实施必要的系统性转型。
2025年的这项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发展道路上的严重失衡。全球经济翻倍却有30亿人挣扎在生存线下,六个地球边界被突破却仍在加速消耗资源,这样的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进步。答案不在于更多的增长,而在于更好的分配;不在于突破更多的边界,而在于回到安全空间之内。时间窗口正在快速关闭,留给人类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甜甜圈经济学框架提供的不仅是诊断,更是行动指南——在满足所有人基本需求的同时,保护维持生命的地球系统。这不是乌托邦的梦想,而是关乎文明存续的现实要求。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